B20:新京智库春季峰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20:新京智库春季峰会

数实融合:共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04月1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庹祖海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志起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 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
冯天宜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数字健康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庹祖海:数实融合正在塑造文化发展新形态

  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庹祖海表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21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到了GDP(国民生产总值)的4.56%,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营收占到了GDP的1/10。

  文化高质量发展存三个重要维度

  庹祖海表示,当前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很热,政府部门和相关学者都在研讨推进文化高质量的发展工作措施,研究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指标体系、发展路径等。他认为,要以辩证的观念,统筹供给侧与需求侧、群体与个体、定性与定量,研究整体和细分研究相结合等方法,既研究目标,也就是研究发展什么,也研究路径和机制,也就是怎么发展的问题。

  庹祖海强调,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除了要研究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和安全这些一般属性,更要研究其独特性,即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因此,他认为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价值观)、文化生产与消费体系(供给体系)和文化形态(数实融合)是关系文化高质量发展核心、根本和未来的三个重要维度。

  个性化成为文化生产、消费重要特征

  庹祖海认为,文化生产消费供给体系是衡量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维度。一是政府主导保基本,要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保障公民文化权益要重视文化公共服务并且服务要对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需要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对需求的引领和适配性,注重投入产出效率”。

  二是依靠市场主渠道。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与经济、技术和金融的相互协调融合发展。

  三是主体性,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和目的,要激活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主动性,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在网络化条件下,多样化、个性化成为文化生产、消费的重要特征。

  庹祖海指出,科技塑形,文化数字化正在塑造文化发展新形态。这些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增值电信文化服务等行业都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凸显了数字化活力。

  庹祖海认为,要以终端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现代文化消费离不开场和端,将触达消费者的终端建设作为产业升级和文化普及的抓手,拉动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既能发展新兴产业,又能提升文化消费品质。以文化接受和消费方式变革拉动生产和传播方式变革,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满足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李志起:

  数实融合

  要以“场景为王”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如果脱离了数据和技术,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就会举步维艰,“数实融合”更会成为无源之水。反之,如果没有场景和应用,数据和技术则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

  数实融合催生数字服务产业

  李志起认为,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全面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领域,有利于通过数据赋能、创新驱动、技术变革加快实现生产工艺革新、生产效率提升、生产协同优化,并不断孵化出新业态、新产业、新动能,全方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我国千行百业的国际竞争力。

  李志起调研智能网联发现,数实融合重构汽车产业。北京通过“车-路-云-网”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链和产业链,构建以智能制造和智慧出行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带动京津冀地区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制造和应用服务体系。北京全市智能网联汽车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很多中小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工具的掌握并不娴熟,所以又催发出一个更大产业,就是数字服务产业。数字服务产业能够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多个领域带来新的想象力、变化,这就是数实融合最有意义的一个前景。”李志起说。

  尚存融合不够充分等问题

  “尽管今天对数实融合充满了乐观判断,但我们在调研当中也发现,数实融合仍然存在着融合不够充分、不够均衡、关键技术不强、安全基石不稳等关键问题,如果这一点不能解决好,也会影响我们在数实融合领域走得更远。”李志起称。

  对此,李志起提出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合力推进。以国家战略为引领,结合域内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优势特色领域,加强顶层设计牵引和政策资源倾斜,以重大项目、重要平台为抓手,加大示范应用和市场化推广力度,打造全球领先、安全可控的数字产业链供应链。

  李志起认为,要特别注意“场景为王”,实现数据、技术、场景、应用深度融合。如果脱离了数据和技术,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就会举步维艰,“数实融合”更会成为无源之水。反之,如果没有场景和应用,数据和技术则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冯天宜:数字技术加速与医疗行业融合发展

  “数字技术在医疗卫生健康融合方面,是不断走深向实的状态,同时也满足了各类人群身心需求。数字技术覆盖要医院内全场景全流程实践,实现全民健康共建共享,从医疗临床、医疗服务和医疗管理三个方面不断与医卫健行业融合,整体赋能智慧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数字健康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冯天宜在演讲中指出,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医疗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医院建设

  冯天宜指出,数字技术加速与医疗行业融合发展,为基于电子病历的智慧医疗、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赋能。全国公立医院纷纷开展智慧医疗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索,以期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努力为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冯天宜在演讲中对“数字技术+医疗卫生健康”的技术体系做了完整介绍,主要列出了五大组成部分,包括终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和安全保障层部分。在终端感知层,首先是应用机器人。疫情催化下,医用机器人种类不断丰富,工信部在2021年出台了“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包括远程超声机器人、远程骨科机器人、远程腹腔镜机器人等,都是将来发展的重点。

  终端感知层除了大型机器人之外,还有可穿戴的物联设备,也在开启一个主动健康的时代。冯天宜指出,这是把被动的医疗,变成主动的健康。尤其是现在已有可穿戴设备拿到了医疗器械二类证,可以对血氧、心电、睡眠等有医学参考价值的指标进行监测,并通过监测描绘出个人的健康模型,配合AI(人工智能)算法生成主动健康的干预和解决方案。

  大模型用于医疗领域的场景逐步明确

  冯天宜在演讲中提到了大模型在医疗健康卫生领域的应用。他指出,ChatGPT(一种人工智能程序)等大语言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发展虽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潜在的医疗应用方向逐步明确,但是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仍有待评估。

  冯天宜表示,大模型的潜在应用场景主要是三方面,包括医学记录,通过记录医生和病人零散的对话和聊天记录,能够提炼并生成完整的医学记录,帮助医生记录患者疾病的全过程。此外,还可以应用在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方面。ChatGPT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检索与特定主题相关的文献,自动生成摘要,并能根据研究人员提供的数据,生成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选择建议。

  不过,冯天宜也指出,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大模型应用存在一些风险,比如输出结果的准确性有待验证,在医疗场景中,错误、虚假和模糊信息尤为危险。还有患者隐私保护方面可能会存在隐私数据泄露、不合理使用等问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