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乡村振兴,一条光荣与辉煌之路,全国五十多万个行政村、五亿多农民,都走在快速现代化的征程中。然而,众多的乡村,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振兴之路?北京这样的都市,又有怎样的乡村振兴经验?
4月14日上午,由新京报社、千龙网主办,新京智库、贝壳财经承办的“信心与繁荣——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乡村振兴论坛”上,探讨分享了农业强国建设的北京贡献,乡村振兴的首都之路。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秀荣,北京市委农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士功,平谷区金海湖镇镇长孙立妹,大兴区委农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燕,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名君,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二级调研员张静发表了主旨演讲。
李成贵:做精京味儿土特产,拉动城市消费
李成贵表示,北京虽然是“大京郊小农业”,但京郊农产品产业有较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潜力,“希望京郊农业部门、经营主体,能继续完善市场建设,注重科技投入,让土特产也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动力。”
大兴的西瓜、密云的蜂蜜、燕山的栗子、京西的白梨、房山的柿子、大兴的桑椹,还有五爪的油鸡、肥嫩的鸭子,这些老北京记忆里的味道,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从京郊山水林田走向全国市场。李成贵表示,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有通向世界的市场,京郊特色农业应该注重市场、科技和文化培育,让土特产从地方区域特产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品牌。
李成贵表示,北京要全面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将京郊的闲置资产盘活起来。李成贵认为,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尤其是北京郊区,应该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另外,都市农业也要注重公平性。相比于工业来说,农业本身属于弱势产业,政府在制定农业相关政策时必须体现公平性。
李成贵说,农产品的最大特点,一是弹性小,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小;二是具有可替代性,市场均衡容易被打破,出现价格波动。他认为,经营主体应该尊重市场,切忌盲目跟风同质化;另外科研机构应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经营主体也应该注重科研资金投入,支持农产品市场尤其是特色农产品产业壮大。
李成贵表示,“土特产”是长期形成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良种良法可以打破约束,是“土特产”的加速器。“土特产”在一个地方适应了之后会出现病虫害问题,这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解决病虫害问题上很多科技手段都行之有效。另外,北京具有人才和科技的优势,农业部门及科研机构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让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京郊都市农业特色农产品品牌。
何秀荣:北京的乡村特色产业需要融合二三产
作为首都,北京的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又是怎样的?在未来如何进一步更快推动乡村振兴?
何秀荣认为,北京的农业特色,一定在都市农业的领域。“北京有两千万的常住人口,这个消费市场是极其巨大的,这是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何秀荣说,“做都市农业,一定是围绕市民需求来做,北京有很多产品,但是普通的消费者能举出多少农产品品牌来?市民口碑中的品牌比官方目录中的品牌更重要,也更实际。从这点来说,北京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北京汇聚了众多的科研单位、人员和资源,在农业领域,是天然的种业发展高地,何秀荣说,现在北京的种业收入有数十亿,“但是从北京的地位来讲,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挖。”
北京的乡村是北京的后花园,乡村旅游、食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同样都有巨大的空间,何秀荣说,“应当从农业产业拓展到整个乡村,做农业+、农村+。北京2021年乡村旅游总人数不到2300万,这个数字已是历史高位,但相当于北京常住人口每人每年只有1次左右,从这个数据显然可以看到这方面可挖的空间有多大。北京的食品制造业只占北京制造业的2.65%,农副产品加工业占2.53%,酒、饮料、精致茶占1.37%,烟草制品业占0.27%,加总起来是6.82%,全国平均数是9.81%。所以,在这些方面,北京具有巨大的潜力。我个人觉得,北京要做乡村特色产业,不光要做特色农业,也要把二三产业的融合做起来,从特色农业到特色产业,才能真正发挥出北京的特色,使得乡村的资源变成产品和产业,为农民带来利润。北京地域小、消费市场大、消费者消费能力强、科技实力强,北京农业和乡村产业的特色一定不是拼规模,而应当做精品高档,发挥北京的这些优势和特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
张士功:围绕首都需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张士功称,北京乡村是超大城市的乡村,北京乡村振兴必须紧密依托首都城市,并服从和服务于首都城市发展需要。
张士功表示,北京的乡村振兴之路,要紧紧围绕广大首都市民对优质绿色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发挥乡村的生态优势和首都城市的资源红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增投入、强龙头、补链条、兴生态、树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实现“服务市民、富裕农民”的双赢目标。
“对‘三农’,首要的是要确保‘两个安全’。”张士功表示,一是农产品供给安全,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工作责任制,抓紧抓牢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增产,提高蔬菜和肉蛋奶自给率,强化重大活动期间农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服务保障。统筹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防止出现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和阶段性短缺问题。这是农业作为“基本盘”“压舱石”的要义所在,也是保障首都城市安全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二是生态安全,北京生态涵养区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集中了全市80%的林木资源、60%的水资源、65%的湿地和95%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绿色根基。
北京聚集了全国一半的涉农院士和农业创新团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是全国农业科研领域最全、高端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区域。张士功表示,要紧紧围绕“打造农业科技强市”这个目标,以建设一流的“农业中关村”为重点,对标农业科技创新世界先进标准和前沿水平,振兴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等高精尖产业,建设具有全国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孙立妹:文旅牵引联农带农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这两年,金海湖镇一直由文旅引领,联农带农做好‘土特产’文章,探索乡村振兴路径,让村民在家门口看到新消费新生活新希望。”孙立妹称。
孙立妹介绍,金海湖镇下辖28个行政村,起初,有70%的村都是经济薄弱村。绿水青山、瓜果梨桃在金海湖都有,但村集体在产业发展方面毫无方向,“端着金饭碗要饭吃”是对这些村庄的现实画像。为改变这一现状,金海湖在深挖乡村产业特色、推进产业融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带着村民在家门口做自己的生意。
通过启动金海湖“H”计划,打造镇域文旅品牌、探索“碎片农地资源化”乡村发展模型,推动农村资源资产转化、探索“就地商品化”村集体增收模型,破题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打造“桃醉平谷·湖区营地”和“草地上的三里屯”等方式,全面推进金海湖镇的乡村振兴模式。
金海湖还有一个向阳村,地处京津交界处,村域总面积4.42平方公里,三面环山,村内共有114户、317人,曾经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村民普遍零散种植核桃、柿子、大枣等作物。为增加收入,多数村民会将自家场院里晾晒的果干果脯拿到路边去售卖,但由于缺乏生产规范和品牌标准,与当今市民对于食品安全需求的差距很大,导致对其认可度极低,反而因侵街占道售卖破坏了市容环境,极大影响了地区旅游形象。
孙立妹介绍,为改变这一现状,金海湖将发展特色农产品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长久之策,致力于用旅游思维将乡村农产品提升为旅游商品,着力提升农业产业“造血”能力。“我们‘金海湖伴手礼’品牌,引进专业食品加工厂对村内果品进行标准化烘干,以全部旅游窗口作为销售窗口,进行售卖。”
“金海湖伴手礼”所有产品材料均取自本地,由金海湖镇村民手工制作而成,是金海湖特色农副产品+非遗手工等官方伴手礼的产品矩阵。孙立妹表示,“目前伴手礼产品还在不断更新迭代,产品包含手工蜂蜜、鲜果果干、鲜榨核桃油、梨花香茶、手工蒲团、现磨香油等。”
李燕:走出具有大兴特色的种业振兴之路
李燕表示,在国家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北京建设“种业之都”的战略背景下,大兴区因地制宜,走种苗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作为首都最大的平原区和农业大区,大兴区有28.6万亩耕地、50万亩林地,“中国西瓜之乡”“首都南菜园”“绿海田园”等,是大兴的特色符号。李燕表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兴的种苗生产,2022年,大兴集约化育苗量达到近1.3亿株,产值达到4000万元,西甜瓜和蔬菜种苗产量在全市占比达到31.9%,种苗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大兴乡村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大兴区以打造首都种苗核心区和华北瓜菜种苗产业基地为目标定位,大力发展种苗经济。目前,大兴西甜瓜年育苗量约3500万株,而全国西甜瓜种苗年需量约为125.7亿株,市场蛋糕巨大;同时,根据市级调查和统计情况,目前北京市的蔬菜、西甜瓜、草莓以及甘薯等作物种苗年需总量约为16.35亿株。对此,李燕表示,市场的“无形之手”正在召唤,如何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实现协同发力,在加快提升种苗自给率的同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大兴需要充分思考和推动的。
在区位上,大兴区不仅拥有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和便利交通等巨大优势,能够高效辐射到京津冀、内蒙古以及整个华北地区,在生产条件上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全区耕地面积28.6万亩,菜田信息化面积4.86万亩,占比超过30%;再加上现有的24家集约化育苗场、49家种子种苗生产经营企业、1.29亿株的瓜菜种苗年产量均排名全市第一,以及北京(大兴)西甜瓜产业技术研究院带来的“叠加优势”,让大兴区在种苗产业上大有可为。种苗产业作为农业之首,具有生产稳定性强、密度大、周期短(35天)、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始终是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和产业先导。
夏名君:当好“看山人”捧好“金饭碗”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是距离首都最近的生态涵养区。夏名君介绍,“门头沟在北京市有几个最,有最多的中国传统村落,全市共有22个中国传统村落,门头沟有12个占54.5%。有最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市共5个,门头沟3个占60%。有最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共有556项。有最多的红色旅游点位,列入市级革命文物12处,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还有最具特色的684公里京西古道。”
门头沟区还具有众多的特色,夏名君介绍,“门头沟特殊的地理地貌,被称为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也被誉为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就曾在西山考察,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区域地质书籍。有特色的非遗传承,共118项非遗,其中国家级非遗5项,包括太平鼓、琉璃烧制技艺、妙峰山庙会、紫石砚、千军台庄户幡会等。特色京西美食,如清水豆腐宴、马帮宴、全鱼宴、妙峰山玫瑰宴、京白梨、樱桃、泗家水红头香椿、高山芦笋、小猕猴桃等。还有特色旅游礼物,如玫瑰精油、潭柘紫石砚等特色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旅游体验。”
门头沟是京西生态屏障,夏名君介绍,乡村振兴,生态先行,门头沟一方面打牢生态旅游本底,践行“两山”理论,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筑牢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另一方面,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生态旅游导则和旅游承载力评估,持续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强度。此外,还致力于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整合资源、部门联动,聚焦“百花山、南石洋、永定河百里画廊、爨柏”等生态人文资源,先后开展“暑期‘西游记’”“畅游京西山水田园”“传统古村落打卡”等活动,努力当好“看山人”,捧好“金饭碗”。
乡村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京西门头沟,文化资源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文化振兴方面,首先推动公共文化向农村倾斜,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新格局;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打造了‘音乐思政课’的区域品牌。其次激活传统文化,让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魅力。三是增强‘造血’能力,做强文化志愿驿站,开展多形式、多途径文化培训指导,满足人民群众丰富的文化需求。”
张静:农文旅融合发展点亮城乡夜经济
论坛现场,张静带了“长城礼物”文创产品和“妫水农耕”品牌土特产进行展示。其中,限量版长城兔首铜印章将十二生肖中的兔首造型以中国印的方式呈现,与绵延不断、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完美融合。玉兔两耳直立,双目炯炯有神,展现了兔子的聪明机智,具有祥和美好的寓意。点缀月宫、祥云、桂花等吉祥图案,结合侧面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字样,更凸显了吉祥的寓意和美好的祝愿。
好山好水好生态产出了丰富优质的土特产。延庆不仅有特色文创产品,也有特色农产品,但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叫“妫水农耕”。张静介绍,2019年,延庆区建立了“妫水农耕”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有机果品、有机蔬菜、有机畜牧、有机杂粮、园艺花卉五大类等被纳入品牌。多年来,始终秉承生态立区理念,确立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夜经济是近两年延庆文旅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张静介绍,延庆在守好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推出夜游、夜宿、夜市、夜文化产品,形成了以夜海陀、夜世园、夜长城三大夜经济为主线,以户外露营、精品民宿为重点,散点辐射,串联全区,产品多元,特色鲜明的夜经济发展体系。
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推出“夜游长城”项目,以“长城·Night”为主题,策划“梦回长城”沉浸式演出、互动表演、美食体验、光影秀等多项特色活动,打造一站式夜生活体验地。以夜长城为核心,推出“夜巴士”,联动精品民宿、星级酒店,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传承传统文化,依托延庆非遗“长城铁花”,在康庄镇打造康西不夜谷。自今年1月底开业以来,累积接待游客近5000人,实现旅游收入20余万元。同时,联合园区周边民宿,签订合作协议,推出住民宿享优惠等活动,助推“夜娱”与“夜宿”联动发展。
张静介绍,延庆是首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也是2019年世园会、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近年来,延庆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树立了以全域旅游为龙头,以冬奥、世园后续利用为抓手,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为统领,以户外运动城市、“九沟十八湾”建设等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推动业态融合互促。
B14-B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曹晶瑞 耿子叶 赵利新 田杰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