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主题

新京报书评周刊好书榜·四月榜

2023年04月2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人地之间》

  作者:陶然

  版本:一頁folio|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

  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思考,无法绕开人和土地,而两者的制度基础则是城乡土地改革。从历史看,其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是在农村,改革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建了农业生产活力,自此剩余劳动力出现,也为此后的城乡大流动创造了条件;二是在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试验到1998年的城镇住房深化改革使城市化加速。但随着城市化迅猛向前,耕地保护、地方“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和房价调控等方面的问题随之浮现并加剧。这也是经济学家陶然在此背景下出版《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的问题意识。他回顾上世纪末以来形成的土地开发以及“土地财政”,为读者提供了基本的理解路径,以“涨价归公”为例,他解释了土地征收何以得以展开的合法性依据,而有时,“公”也即公共利益发生的扭曲则消解着这一依据。在城乡这个大问题上,农民“离乡不离土”、扩大宅基地占地,威胁着农地产权的稳定性。他通过对城乡户籍改革、规划等问题的思考,以整体性视角解释了这些矛盾出现的因素。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作者:洪爱珠

  版本: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年2月

  文人谈“食”,是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学传统。从古时《论语》中的“食不厌精”到当代作家汪曾祺笔下端午的鸭蛋,透过饮食之味,体悟人生况味,方得人间至味。然而,“味道”的书写却并不容易,言浅则轻浮,言过则刻意,且稍不留意还会迷失在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搁浅记录的发心。台湾作家洪爱珠是会写“吃”的。

  她以饮食经验为主线,穿梭于方寸厨房与人间菜场,从粥面粉饭写到异乡茶食,持存“少女”般的好奇心寻觅着老台北的人情风土。这趟旅程中,她亦与母亲和外婆不断重逢,叠印着家中三代女性的脚步,沿途路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具象化的旧物、老铺与老街,这些共同绘就了一幅“老派购物路线图”。在餐食豆羹之外,这本书亦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怀,最终于记忆深处重构着母女间的连接,在今昔时光的甬道中完成与自我和他者的和解。同时,这本充溢着台湾风味的“家居吃饭年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飞速时代中,将刹那变为永恒的慰藉。

  《中国经济建设之路》

  作者:吴景超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3年1月

  吴景超先生是被遗忘在二十世纪的社会学家。关于他的出版物一直以来十分稀缺。这几年,他的《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唐人街》等文集和专著再版了。现在,《中国经济建设之路》也成为其中一本。这本书初版于1943年,吴景超以注重社会结构和历史意识的方法回顾了1881年至1941年的中国经济建设,并在史料中爬梳,对汉治萍公司、安徽售砂公司等企业的失败展开分析。他使人看到在战乱时期,国家、外资、帝国外交、民间企业家等多重力量的纠葛和博弈。他对战后“国防第一”的强调、对外资的辩证接纳,都具有罕见的超前意识。此次跨世纪的再版也补编了若干篇写于1943年之后几年的文章,如他在1948年论述“价格机构”与“计划经济”不同,因此提出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是可以分开的”。此种“超前”是非同凡响的。

  2023年将可能是吴景超出版“小年”,除了这本吴景超本人的书,也有研究吴景超的书籍出版,如吕文浩、严飞和周忱等编著的《把中国问题放在心中》和方慧容的《社会、经济与政治之间》,另有其他出版社表示将在本年出版吴景超选编文集。吴景超终将被更多读者了解。

  《从海洋看历史》

  作者:(日)羽田正 编 (日)小岛毅 监修

  译者:张雅婷

  版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3年3月

  1323年,一艘海船在韩国新安附近海域沉没,直至1976年,它的遗骸重见天日。人们发现,从木材和结构上判断,这是一艘中国制造的帆船,但附在货物的木简上却写着多个日本神社的名字,船上的生活器具更是“中日混搭”。在那个年代,这应该被称作“日本船”还是“元朝船”呢?这个颇有些“忒修斯之船”气质的问题,其实正是《从海洋看历史》所关切问题的起点。与陆地不同,“海域”是一片难以用“国家”为单位进行区分来简单理解的世界。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东亚历史的理解被“陆地”上的国别史所主宰,缺乏一个来自海洋世界的视角。本书以中国东海和黄海为中心,同时包容日本海、霍鄂次克海、南海等区域,试图重新书写1250-1800年间的东亚地域的历史。

  本书的研究旨趣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史”热相互呼应,主编羽田正更是当代日本重要的世界史学者,中国历史学者葛兆光曾为他的《全球化与世界史》撰写书评。无独有偶,在这十余年间,葛兆光也在中国不遗余力地推进“从周边看历史”的研究项目,希望突破笼罩历史学界的“中央欧亚”范式,将东部亚洲海域视为一个“历史世界”加以观察,从而突破禁锢于单一国别历史中的许多认识,以更开放和多元的视野审视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从海洋看历史》也反映了东亚历史研究新的动向。

  《维塔》

  作者:(巴西)若昂·比尔

  译者:杨晓琼

  版本: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1月

  维塔,拉丁语意为生命,是位于巴西阿雷格里港的一家收容所,里面住着因为各种原因而被社会遗弃的人。在这个闻名于当地却不被记载于地图上的社会遗弃区,人类学家若昂·比尔追踪了一位名叫卡特里娜的女性生命故事。她出身贫穷,因为基因遗传疾病而被家人与社会认定为精神病人,最后被抛弃在维塔,却依旧努力通过书写拓展出自己的存在。

  在这本民族志中,比尔借由卡特里娜的主体回忆、多方访谈、档案叙述,试图接近她被抛向社会性死亡的具体轨迹,并叩问像维塔这样的社会机构,是如何与家庭的失能、精神病院的去机构化以及包括医药、经济、政治在内的当地形态交织在一起。《维塔》不仅是关于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的故事,也是一位人类学家的省思:在一个越来越多人被系统性抛弃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对不具生产力或不被需要的人所陷入的社会性死亡机制展开人性批评。

  《寂静连绵的山脉》

  作者:彭剑斌

  版本:铸刻文化|

  单读·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年3月

  《寂静连绵的山脉》的作者彭剑斌相当直接且坦诚,在书的序言里他说:“我为什么写我自己?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很特别,恰恰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太普通了;也不是因为我很自恋,恰恰是因为我常常陷入自我怀疑……我写我自己,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太渺小了,如果我不写我自己,我可能会消失不见,被那些庞大的、宏大的、伟大的事物消化得连渣都不剩。”这比任何其他评论更能让刚翻开这本小说的读者知道自己将要看到些什么。

  没错,所能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以及这个普通人和其他一些普通人孤独、困顿、充满想象又不断受挫的生活。但小说里不完全是这些,还流淌着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我”对生活以及困在其中的人的真诚,是这热切的真诚支撑着小说(虽然有时让人感到情感不节制),否则,它可能也会像生活一样摇摇欲坠。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