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专访影片导演张冀谈创作,书店、脱口秀、大排档、嗦粉,用真实生活推动叙事
| ||
| ||
|
曾以编剧身份创作过《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等影片的张冀,这次带着个人首次执导的电影《长沙夜生活》闯进了今年五一档。该片由陈可辛、赵晓时监制,张冀编剧并执导,尹昉、张婧仪、苏岩、吴昊宸、白宇帆、周思羽、吴军、罗钢主演,张艺兴特别出演,廖凡、周冬雨、王栎鑫友情出演,影片将于4月28日在全国上映。
《长沙夜生活》以长沙为载体,讲述在长沙夜色中,几个不同命运的小人物相遇与和解的故事。作为湖南人的编剧兼导演张冀,这次创作从情感出发,他坦言这是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为了写剧本,他到长沙体验生活两个月,观察生活在烟火中的普通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张冀说,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形态,拍一座城市,首先要找到这里的普通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他们会因为这座城市拥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其实这就是中国故事。
从书店开场,而不是夜店
回顾张冀近10年的创作,无论是描写励志时代的《中国合伙人》,打拐题材的《亲爱的》,还是讲述中国女排的《夺冠》,虽然题材迥异,但都是改编自真实事件真实人物。张冀也获益匪浅,“往往我们处心积虑,按套路编织的戏剧事件,会完全被真实生活的细节所击败”。
《长沙夜生活》的创作,贯穿了张冀多年来从事编剧工作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体现真实生活。他基本放弃了一些强烈的戏剧性事件,尽量用生活本真的状态去推动叙事。他希望从《长沙夜生活》的第一秒开始,就像把生活中的场景一幕一幕搬到银幕上一样,看起来这就是生活,平稳平实,但其实那些涓涓细流的小戏剧纠葛是缠绕在里面的,这是张冀追求的东西,“就像涓涓细流最后汇聚成河”。
“《长沙夜生活》是从书店开始的,而不是从夜店”,张冀说,这多少有点任性,如果从夜店开始,那个情境也许会更刺激,但中国电影应该拥有书店的空间。有太多人告诉张冀,不要在书店里聊哲学、聊诗歌,张冀从内心里也自问,为什么中国电影里不能出现哲学和诗歌?他经常晚上在一些平台上听很多年轻人谈论哲学,很是受益。他并不是要做一个曲高和寡或形而上的电影,而是觉得生活是多元的,不能因为担心有些内容观众可能抗拒,就不去呈现。因为最终的故事还是回到了情感,回到的是城市的精神。
要有烟火气,不能编要去看
张冀在创作中,始终把目光放在烟火中的普通人身上。他对英雄的故事不太感兴趣,“可能我的生活是无趣的,但我很喜欢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看到他们的有趣,他们的热情,他们绵延不绝的那种奋斗的东西”。
每次创作前,他一般都会花两个月时间,看各种书,跟各种人聊天,才敢下笔。“不调查、不去体验生活,我不会写东西”。2020年,为了写《长沙夜生活》剧本,张冀来到长沙体验生活。他告诉记者,最开始调查的时候,不要有意识,也不要有取舍,就随着生活去看、去听,“这种不带预设的创作是最快乐的时候”。
在长沙的夜晚,他观察到很多生活在烟火中的普通人。比如,他观察大排档的老板娘时发现很多细节,一般她们不吃辛辣的东西,就喝白粥,因为她们经常吸入大量油烟,嗓子不好,腰也不太好,因为经常熬夜久站;一般内厨和外购的人员很容易吵架,这个时候只有老板娘能镇住场子;那些在这个地方吃了20年的老顾客,从小孩吃到结婚的人,他们跟老板娘聊天,就像跟家里人聊天一样……
张冀说,这个就是烟火,这就是长沙夜生活,必须亲自去看,编是编不出来的,这也是每个编剧都要去做的事。
为什么要拍长沙的夜生活?在张冀看来,长沙的夜晚和白天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候让人觉得,夜晚就是白天,白天就是夜晚,它在时态上是不定的,但这就是它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在别的城市不太容易见到。“这其实就是城市的文化和内在精神,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我觉得是靠长沙人生活出来的”。张冀说,他在无数个清晨,见过坐在街边看手机里女儿照片的代驾,见过收了臭豆腐摊准备回家的大哥,见过一边哼歌一边扫街的清洁工大姐,见过早上6点有人把消夜吃成了早餐。
在张冀眼中,长沙人面对生活始终很快乐,该生活的时候生活,该奋斗的时候奋斗,这座城市也能容纳他们,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他就想把电影中的人物放在这个城市夜晚和白天交织的时候,而他电影中的人物也一定是从痛苦出发,但最后这些人都会和解,回到这个地方,不管是争吵、误解、孤独,他们都愿意坐在大排档上嗦一碗粉,然后重新出发,不见得会找到答案,但还是会继续生活下去。
尹昉台词改得精彩,张艺兴长沙话脱口秀
这次做导演,张冀自认为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跟演员沟通交流起来更加顺畅。这种优势源于张冀原来做编剧的时候,都会去片场,跟很多演员有直接交流的经验。张冀之前和张译、黄渤等优秀演员多次合作,他们对于剧本的理解能力非常强,经常会和张冀讨论剧本,张冀也一直持开放的态度,和演员经常会碰撞出更好的方案。
在《长沙夜生活》中,张冀和演员们合作得也非常愉快。主演尹昉每次在现场都会抓住张冀不放,跟他聊为什么这个角色要这么说,创作氛围特别好。片中,尹昉饰演的景为为,有一段伤痛的往事,有不愿人知的秘密。张冀记得,原剧本中这个人物有句台词,大概意思是“我不想接受这个现实,我怕接受了这个现实,我就会把这个人忘了”。尹昉拿到台词之后,做了一些调整,“我不是不接受现实,我是不能接受接受现实的我自己”。张冀觉得,台词改得特别精彩。
在张冀看来,编剧必须持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创作这件事。在拍摄过程中,张冀还在不断修改剧本。而对于演员,也要鼓励他们开放地去创作。
另一位主演张艺兴,用张冀的话形容,就是“惊喜”。其实,早在2018年黄渤执导的电影《一出好戏》中,张冀作为编剧之一就和张艺兴有过合作,只不过当时两人没有见过面。那部戏中张艺兴的表演,让张冀印象很深,而这次合作,张艺兴演了一个很让人惊喜的角色——脱口秀演员。
张冀开始设计这个角色的时候,并不是全程长沙话,但张艺兴主动要求全程讲长沙话,才能演这部电影。“其实这会让角色呈现一种现实和表演的模糊状态,已经打破了表演的舞台感,他既是那个角色,但是又带着演员本身的生活轨迹,就很有迷人之处”,张冀说,越演到后面,越觉得他无可替代,好像只能是他。
整个拍摄过程中,张冀和演员们都在深入讨论,“不是那种一团和气的讨论,而是摆出各自观点,有不一样的地方就去调整”,张冀说,大家在创作上都是愿意开放的,而自己也从中获益不少。
采写/新京报记者 滕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