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4月21日-23日举办的第81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众多新产品、新应用、新技术悉数亮相。
在新产品不断涌现的同时,教育类软硬件同质化问题也引发关注。数字教育装备如何深度融合以满足校内应用需求?智慧教育行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4月22日,在教装展新京报直播间的主题沙龙上,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教育企业的嘉宾,就上述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基础性资源靠政府个性化资源靠市场”
“参展企业达到上千家,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企业参与教育数字化的工作。”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小学学科教育处副处长冯吉兵认为,对于教育软硬件的同质化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
从积极的角度讲,教育部推进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属于“数字中国”的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冯吉兵表示,长期以来,教育部强调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机制是“基础性资源靠政府,个性化资源靠市场”,即政府组织开发基础的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企业的开发研制满足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刚提出1年多时间,现阶段企业竞争中出现产品的同质化是正常现象。
此外,冯吉兵表示,教育数字化包括教育管理的数字化和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前者基于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教室环境建设这些共性的需求,更易出现服务产品同质化的情况。
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则因为地域、学校,不同学段、学科素养,具体学科教学场景的不同,会出现丰富的个性化需求,需要深耕细作、分门别类,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给出解决方案。“个性化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需要学校、教育专家、一线师生、企业界一起协同研究,这也是教育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向纵深发展’的含义。”
新东方智慧教育事业部副总经理张蓓认为,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运营和教学服务是企业的责任和能力,不同地区、学校,甚至一个学校老师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企业要提供丰富的产品,老师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企业提供的服务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产品解决方案。同时,推进教育数字化,老师的信息化能力和科学素养也至关重要,要通过培训让老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智慧教育产品,以解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九学王研发的产品以To C端为主,在九学王CEO刘衍兵看来,将课堂、家庭等不同的教育、学习场景进行细分,可以交付不同的、个性化的产品。读书郎智慧教育事业部副总经理周庆则介绍了To B端的经验,她表示,一方面要让教育产品做到简单、易上手,另一方面将教育资源的内容本土化,坚持为学校做校本资源服务,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数字技术助力“精准教学”
在此次教育装备展上,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也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参展作品,包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解决方案、虚拟实验教学的解决方案、德育服务平台、智慧教育云平台等。
冯吉兵介绍,其中,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和虚拟实验教学的系列解决方案是两大亮点,“中小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必然处于人工智能的环境中,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是迫切需求,我们组织高校专家重点研制了系列教材、开发了配套的授课资源和实验环境,正在研制学生素养的评价系统。”冯吉兵介绍,目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28个省份落地,应用学校800余所,在试用中不断完善,也获得了认可。
“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普遍面临复杂实验做不好、抽象实验不好做、危险实验做不了等痛点和难点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助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组织研制了与小学科学和初高中理化生等学科主流教材配套的虚拟实验资源,包括视频、3D、虚拟现实三种形态,可以满足实验教学、创编、测试等多样化需求。”冯吉兵介绍,目前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的系列解决方案应用学校覆盖全国31个省份、达到16000多所。
对于此次教装展,浙江宁波市仁爱中学党总支书记尹恩德最深刻的感受是,“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如何推进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如何进入教育改革的深水区等多方面,在此次教装展上都有体现。“教与学的本质就是交互,新技术在数字化改革浪潮中,很多公司的产品在加强学生和教师交互性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沙龙上,尹恩德也介绍了该校的经验。从教育管理方面,他介绍,目前该校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一键式系统”,为教师减负,如教师申请弹性工作、非教学型事务等均可通过校内系统线上“一键完成”,“在教育治理方面,教师评价、个人发展、数字画像也正在逐渐发展”。
教学方面,尹恩德表示交互是教学的本质,老师在和学生的交互中能判断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在传统教学中受限于课堂时间,老师很难做到和每个学生交互,如今借助数字教育,将教学数据生成过程性评价,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精准教学”。
建议构建学校高质量数据中心
数字化教育产品层出不穷,繁多的产品是否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张蓓认为,企业在做产品设计和提供服务时会有两个朴素的想法,即“在教学方面做查缺补漏”“从运营管理角度做化繁为简”。“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匹配个性化学习,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这些恰恰都是化繁为简的过程,为学校和学生减负。”张蓓强调。
同时,三家企业负责人借此进一步探讨了是否有必要打通企业间的数据关联,在数据共享和系统兼容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张蓓介绍,企业在进校后,会看到学校已经采购了哪些信息科技产品,会基于学校已经采购的设备提供服务,帮助学校建立校本资源库,将已采购的教学用具用起来。
对于资源开放和数据共享,刘衍兵的建议是“账户系统打通”。他认为,可以学校为单位、地区为单位,制定接入标准参数要求,做服务项目时,企业必须能够满足标准参数,以打通个性化学情需求的流转。“我们了解到,很多地区已经在这样做,打造教育教学的核心知识图谱,能够很好实现数据流通。但基于教研师资和所在地区不同,各地知识图谱有差异,可以从国家层面制定标准的知识图谱作为基本技术底座,厂商之间可以进行联动。”刘衍兵说道。
周庆对此也有深入思考。她认为,教学智慧课堂、考试用阅卷、作业三个环节都属于教学环节,如果学校分别采购了不同企业的产品,三者数据打通才能实现精准教学,如果每家产品数据不互通则会形成数据孤岛,不仅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效率,反而可能导致操作上的负担。她表示,企业间协作制定统一规则、标准能够实现数据互通,同时也要兼顾数据安全。
“对学校来说,如果没有数据中心的构建,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的教育教学资源就会流失。”尹恩德表示,未来希望各方能够构建起高质量的数据中心,把教师过程性、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起来,支撑教师未来的发展。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