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中国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中国新闻
上一篇

得物“极光蓝”包装成正品象征 司法保护平台信誉

打击仿冒得物“防伪包装”案入选上海、全国年度十大知产案例

2023年04月2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行政执法部门查获的假鞋及假冒得物包装。企业供图

  近日,备受关注的90后夫妻仿冒30万个“得物防伪扣”案在上海宣判,涉事夫妻均获刑三年。新京报记者查询得知,近年来,仿冒“得物包装”的案件偶有发生,且涉案仿冒品数量较大。

  与以往仿冒品牌商标及包装不同,此次为何是平台成为被仿冒的对象?上海杨浦检察院检察官罗宾表示,“(这是因为)得物首创的‘先鉴别,后发货’模式,保障消费者安心买到正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信任,欺骗消费者牟利。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已有至少2个仿冒团伙因此获刑。2023年4月,上海、全国先后公布2022年度十大知识产权案例,两起打击仿冒“得物包装”案件分别入选。

  “官方提供的防伪套件,才具备正品保障意义”

  记者观察发现,得物平台出售的商品配有防伪套件,包括极光蓝包装盒、黑色Logo胶带、防伪扣和鉴别证书等,代表商品已通过得物平台查验鉴别,为全新正品。得物工作人员表示,鉴别证书上的二维码相当于商品的正品“身份证”,具有唯一性,扫码后会跳转到得物App内,显示该商品的认证信息。

  这一“正品认证”服务,恰恰被不法分子“盯上”。2021年,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举报后查实,某商城内一摊位销售涉嫌侵犯“NIKE”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运动鞋,所售运动鞋鞋盒内附有仿冒得物鉴别证书,经鉴定,该鉴别证书并非得物或得物授权出具。最终,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依法对售假卖家作出了行政处罚。

  在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这起打击仿冒“得物防伪包装”案,也成功入选《2022年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典型案例》。

  “如果大家看到网店或者商场售卖‘得物防伪扣’或者包装,警惕是制假商仿冒,请一定要到正规的App、官方的购物平台进行消费,官方提供的‘防伪套件’才具备正品保障意义。”罗宾提醒道。

  “仿冒包装”侵犯企业权益,全国持续打击涉案团伙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仿冒“得物包装”案至少2个涉案团伙获刑。

  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间,广东佛山的犯罪团伙制造并通过三家线上店铺对外销售假冒“得物防伪扣”共计30余万个,共销售10余万元。今年4月7日,上海杨浦法院宣判,2名被告犯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

  2020年底,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会同虹口公安分局破获一起侵权得物防伪套件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查扣仿冒的防伪套件共计130余万件。2021年,该案在上海宣判,被告人被判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六个月不等。

  据悉,上述案件不仅是上海警方破获的首例平台包装标识被侵权案,也是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案件突破了以往商标侵权追偿难以定性裁量的难点,提供了定性和量刑的标准。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迁表示,这将有利于有效预防和遏制假冒注册商标犯罪行为的发生,更好地促进构建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依法保护平台服务价值,释放品质消费动能

  “在以往法律实践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难以真正体现服务商的品牌价值。”浙江省数字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高艳东表示。他分析称,近年来,数起仿冒“得物包装”案件的司法判例,给商标标识侵权案的裁量树立典型,肯定了得物等平台的服务价值及其商标权益,保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两会,国家也明确提出了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民营经济领域法律保护机制。国家行政执法部门、国家司法刑事机关,合力持续打击“仿冒得物包装”案,不仅保护了服务商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维护服务行业公平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法律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企业在模式创新及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要匹配,才能充分激活企业的创新精神,更好地繁荣社会主义市场数字经济。”高艳东称。

  随着“消费提振”成为今年重要关键词,通过“品质提升”释放消费动能,被普遍认为发挥着关键的引擎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保护得物“防伪包装”的服务商标价值,则有了更广泛层面上的价值意义。在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看来,“得物包装”承载的是中国年轻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需求和信任。这种正品认证和品质保障,在当下,对于提升消费信心,尤为重要。

  文/丛之翔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