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大咖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大咖访谈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

2023年05月1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北京地区以“博物馆之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口号,推出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

  如何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近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衡量一座好的博物馆,要看人们是不是平时经常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可以说,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

  在谈到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时,他认为,应该重视胡同和历史街区的作用,让刻满历史的老北京胡同、街区变成能够让人们走入其中的博物馆,把北京打造成全域活态的“博物馆之城”。

  

  发展多种类型的博物馆,北京极具优势

  新京报: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有何优势?

  单霁翔:北京是一座文化古都,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博物馆之城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方面。首先,北京有古人类的遗址,即距今约70万年的周口店遗址。其次,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这些历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遗存,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用作对公众展示的博物馆。再者,北京有着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中字头”“国字头”的博物馆在北京是最多的,这些大馆可以全面、综合地展示博物馆文化。

  此外,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积极性很高,各区也在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资源,这是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一个基础。总之,进入新时代,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遇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我认为,北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把“博物馆之城”建得更好。

  新京报:北京在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你有何建议?

  单霁翔:近年来,北京的博物馆数量在持续增长,未来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让更多的公众享受博物馆文化。我认为在已有的传统综合类、艺术类博物馆的基础上,还有很多新的博物馆类型可以发展。这方面,北京是极具优势的。

  举例来说,北京有许多考古遗址博物馆,如琉璃河遗址、西周燕都遗址、潞河遗址、金中都遗址等。另外,北京的古建筑数量很多,这些古建筑修缮保护后,如果锁起来会糟朽得更快,应该要赋予它们新的功能,使其成为开放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建成人们喜爱的主题博物馆。

  再比如,要重视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北京现在的社区博物馆建设已经有一些雏形了,如史家胡同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等。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街区的名人故居和传统四合院开放利用,作为展示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色博物馆。

  还能利用20世纪的建筑、工业遗产建博物馆,这方面首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北京的国棉三厂、焦化厂、798、751等,都在进行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尝试。

  此外,北京有广大的农村、环境优美的山区,还有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可以发展青山绿水的生态博物馆。北京还有很多科技单位和科研人员,对于建设数字博物馆有很大优势。同时还可以发挥公众的力量,北京的收藏家多、企业多,收藏家建民间博物馆,企业建企业博物馆,这些也是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不可忽视的地方。

  用喜闻乐见的“新方法”,讲好文物藏品故事

  新京报:如何理解城市、市民、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如何让老百姓愿意走进博物馆?

  单霁翔: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作为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如何能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我认为这是双向的。

  一方面,博物馆要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让文物故事走进甚至融入百姓文化生活。比如故宫,如果总是一成不变地以老面孔对待观众,它就只有一个旅游景点的功能,人们可能小时候来一趟,以后就不会再来了。

  我一直认为,一座好的博物馆,不是看它馆舍有多宏大、藏品有多丰富,而是要看这座博物馆是不是有情怀、有温度,人们是不是能把这座博物馆当作自己生活中的博物馆,是不是平时经常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可以说,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所以,博物馆要在环境建设、服务设施等方面下功夫,办好展览、常办常新,使自身真正成为一个公共文化设施。

  另一方面,公众对博物馆也要不断地培养感情。比如经常浏览博物馆的网站,知道博物馆有什么展览,将博物馆与生活、教育等联系在一起,慢慢地跟博物馆建立起情感。如果人们进一步了解博物馆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了解博物馆的日常工作,知道博物馆背后的故事,就会更加理解和支持博物馆,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中来。

  新京报:博物馆如何把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给大家?你认为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方式?

  单霁翔:我认为博物馆应该在做好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社会公众。以前在故宫的时候,我就主张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要更多地展示出来,因为文物藏品在博物馆库房里的保护状态并不好,只有展出之前,才会对它们进行精心维护。因此,文物展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物保护的过程。古建筑也是一样,只有人们经常接触到它,它才会经常被维修,才会被人们所尊重。

  所以说,只有得到人们尊重的文化遗产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了积极力量才能惠及更多民众的现实生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如今博物馆的观众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旅游团体为主,到现在以家庭为单位,博物馆也要应对这种趋势,把观众对博物馆参观的愿望和热情激发出来。要创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就要尽可能地开放更多的区域,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展览,使各个年龄段,尤其是知识欲望很强的年轻人喜欢上博物馆,这样的博物馆才有后劲儿。

  令我欣慰的是,故宫经过多年的努力,从十多年前年轻观众不到30%,到现在已经超过了60%。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故宫博物院的展览、活动、数字技术和文创产品推出去。

  我认为,今天的博物馆依然要通过数字技术,把博物馆的声音不断放大,让人们能够听到、感受到。一座博物馆要想向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尘封的历史、解读经典的文化,就需要用生动的、喜闻乐见的“新方法”来加以表达,采取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传递出社会“正能量”,这些恰恰是讲好文物藏品故事的重要元素。

  让胡同、街区变成能走入其中的博物馆

  新京报:对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你有什么期盼?

  单霁翔:从博物馆建设来说,我认为一座优秀的博物馆,不在于它有多大的规模、多长的历史,关键在于融入社会的力度,以及在人们生活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样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第一个期盼,北京市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和观展人数众多的优势,多建一些优秀的博物馆。一座博物馆是否优秀应该让社会公众来评价,所以要不断接受社会公众的反馈,才能把博物馆建设得更好。

  从博物馆之城建设来说,还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第二个期盼,我们要发挥北京悠久历史文化的优势,将北京城打造为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比如,随着北京核心城区的选择性搬迁,很多院落得到了修缮,建成了微花园,打造了社区博物馆,举办了名人故居展等;再比如,南城的琉璃厂、大栅栏、鲜鱼口、天坛地区,北城的南锣鼓巷、北梅竹胡同、东四地区等,都有自己的特色,要重视胡同和历史街区的作用,挖掘胡同、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底蕴,让这些刻满历史的老北京胡同、街区也变成能够让人们走入其中的博物馆,展现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