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主题

新京报书评周刊好书榜·五月榜

2023年05月1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在五月份推荐的好书中,有一本与城市中的一个常见群体相关,《我在北京送快递》一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书写了快递员的日常生活,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快递员的辛苦生活以及由这段机械式工作所带来的一些人生启示;《我们为什么爱喝酒》则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酒精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那些带给我们困扰的所谓“酒后吐真言”“酒后乱性”以及突如其来的酒局到底有什么意义;《日常生活的现象学》则以哲学角度回归生活,从日常生活的普遍性经历中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观念,让我们理解现代哲学多了一个十分生动的契机;《大地中国》作为一部历史地理学著作,从我们脚下的土地入手,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国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除此之外,还有涉及文学、社科、历史、艺术、童书等多个领域的18本优秀好书,也将在这份5月好书榜中推荐给读者。

  在未来,我们会继续每个月向读者推荐一系列最新出品的好书名单。这份书单由王府井书店、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推出。在选书时依旧坚持了书评周刊“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一贯标准。更多书单的详细内容会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与王府井书店的微信平台上陆续更新,同时读者也可以前往王府井书店的专柜陈列,在线下购买每个月的推荐书籍。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

  作者:黄旺

  版本:拜德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3年3月

  哲学最初诞生自人们对周边现象的思考与追问,但是随着哲学的发展,现代哲学在古典哲学的积累上不断攀升,其思考也导致了哲学在现代的晦涩以及与普通人的阅读产生了巨大的隔阂。黄旺的这本《日常生活的现象学》则进行了一次吸引人的尝试,回归哲学思考诞生的具体生活,从而为读者们进行现象学的阐释。

  由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哲学是现代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对萨特、海德格尔、杜夫海纳等人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现象学的原著并不容易理解,其抽象的概念对很多哲学读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门槛。《日常生活的现象学》以具体的生活案例来论证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很多人钟爱的旅行,其中就存在着“参观”“体验”“阅读”等多种细微的区别,在层层递进的关系中,简单的旅行逐渐在思考中转变为现象学所言的对符号和意义的解读;再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对话,其中也存在着“从一到多”以及辩证法等众多哲学概念。在这些延伸的反思中,我们能够重拾哲学本意“爱思考”的乐趣,让日常生活不再成为平面化的时间而是具备了思考的深度,让我们在思考和意义中重构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

  《大地中国》

  作者:韩茂莉

  版本:新经典·琥珀|文汇出版社

  2023年4月

  大地留下人类的足迹。这些纵横交错的足迹中,有一万年前北方磁山文化的先民驯化粟黍留下的足迹,有两千年前西南蜀人兴修水利留下的足迹。隋代开掘大运河的劳役们,用脚步丈量从南到北的艰辛路途;宋代靖康之变的难民们则在自北向南的迢迢长路上留下层层叠叠的脚印。商贸利益驱策着贾人万方辐辏于天下之中,岭南瘴疠之气则将移民阻隔于山林之外。人的足迹永无止境,总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方法去翻山越岭,建造家园。《大地中国》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千万年来中国人与大地的故事。从史前时代到近世,从农业文明的诞育到草原游牧方式的传奇,从王朝统一的地理基础,到战争改变的人口分布,从经济中心的南北变异,到乡村中的集市。本书选择了二十六个切入点,将中国人创造的历史,置于地理的广阔舞台上。

  因为大地有江河蜿蜒,有山峦起伏,有盆地有海岸,在这样一个立体的舞台上,人类才能依山靠水、胼手胝足打造出形形色色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历朝历代政权的疆域固然只是一时的状态,但疆域的拓展却彰显着人类掌控与管理能力的提升,由此塑造着地理、政治与文化三重意义上的“中国”概念。本书以北京的四合院作为结尾,这一居家生活的空间结构,自远古穴居的干栏式民居起步,一步步走向今天为世人所熟悉的四合院,南北东西的差异体现在这座小小的院落里,而这座小小的院落却也在空间上分出东南西北,北院与南院,东路与西路,家居上种种所谓的“讲究”,蕴含着地理与人文的双重意义。打开门来放眼四方大地,关起门来,四合院里也是一个浓缩的中国。

  《我在北京送快递》

  作者:胡安焉

  版本: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年3月

  近年来,多位出身底层、以体力劳动为生的打工者正在成为文学创作者。他们拿起笔对准自身,审视记录日常,以“闯入者”的身份与姿态向日渐板结的文化体系夺回发声的权利,宣示着曾经“隐身”的他们不再只是被书写的对象。前快递员胡安焉是其中风格鲜明的一员。2020年,他曾以一篇《我在德邦上夜班的一年》获得关注。作为延伸,这本书收录了他十余年间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多地,前后从事的19份工作经历回顾。

  从酒店实习服务生,到面包店学徒、便利店店员,胡安焉以近乎摄像机般的敏锐捕捉下了打工经历中的“悬浮”时刻。他以“局内人”的视角,向我们揭开体力劳动中时间如何逐步被成本化,进而催生出密不透风的焦虑;系统又是如何将个体逐渐异化,抹平个体间微妙而珍贵的差异;以及身处其中的人又如何在系统的末梢自我调适,维持着生活的平衡。在打工与自由的博弈之外,胡安焉是长年的阅读者,也是有着自觉意识的写作者。书中不时展露出他对自我意识形成过程的锋利解剖,在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中,他逐渐撞出自我粗糙的边界与轮廓,并用肉身去反复验证、推翻、重建并打磨自小被规训的精神世界的秩序,最终收回精神疆域的自决权。

  《我们为什么爱喝酒》

  作者:(加)森舸澜

  译者:陶然

  版本:潮汐Tides|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

  人们为什么爱喝酒?这个看似一目了然的问题,细想其实并不容易回答。我们对于醉酒危害的长篇大论和不嫌弃饭的劝告早已无需赘述,但人类在演化的历史中从来没有放弃这项“恶习”,几乎所有文明都无法抵御酒精的诱惑,哪怕酒精饮料的制作需要消耗历史上资源稀缺的谷物和水果,同时只能提供一点卡路里,几乎没有营养价值。社会的规训也不起作用,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国家都曾颁布过禁酒令,但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我们在抱怨酒精危害的同时,却无法解释人类社会为什么离不开酒精。

  汉学家森舸澜在写作这本书时,将科学和人文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多个方面提供给读者一个既符合科学结论、又独到有见地的文化阐释。森舸澜指出,探究人类爱喝酒的深层原因,首先需要理解人类在演化中的生态位,也就是人类如何同时是创造性动物、文化性动物以及社群性动物。酒精的关键作用,就是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PFC),让我们的感官迟钝,模糊我们的意识,降低我们的理性计算能力,从而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增加创造力、缓解压力、建立信任,让保持距离的陌生人奇迹般地实现合作。从这个意义上,正是酒精开启了现代文明,助推人类社会的发展。当我们厘清了酒精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之后,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它回应人类社会的种种挑战,而不是“误入歧途”。

  当然,读者不必以为作者在试图为酗酒行为做辩护。书中特别用一个章节“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阴暗面”来分析酗酒与权力关系、暴力行为、性别平等之间的复杂关系。森舸澜在处理这些棘手问题上的睿智、博学和分寸感,让这本书在吸引读者持续阅读的同时兼具教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