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北京新闻

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71.1,同比增长0.4%,实现连续多年稳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北京近三年已累计记录物种6408种

北京鸟类数量在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2023年05月23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2020年11月30日,房山十渡镇四渡,一只黑鹳在飞翔。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芦苇群落中的黄胸鹀。黄胸鹀是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叶元兴 摄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和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生物多样性建设情况。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1,实现连续多年稳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此外,为了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北京市制定计划,于2020年至2025年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2020年至2022年已累计记录物种6408种。

  亮点 1

  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71.1同比增长0.4%

  记者了解到,一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好不好,可以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的高低来反映。EI是统筹考虑城市尺度环境质量、生态空间格局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数,能够客观评价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发布会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介绍,北京市持续对全市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统一监测评价。2022年,北京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全市EI为71.1,同比增长0.4%,实现连续多年稳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从2022年的评价结果来看,集中建设区、生态保护红线、绿化隔离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均为良好。其中,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普遍提升,植被覆盖指数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绿地服务指数64.4,持续提高,东城区、西城区绿地服务能力尤为突出,城市生态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红线EI为72.9,比上年提高2.3%,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持续提升。绿化隔离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近五年增长了10.9%,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提高了6.2%。大尺度森林景观已成规模,生境连通性增强,“近自然化”特色突出。

  亮点 2

  2022年自然岸线保有率69.5%动物“出行”和“补给”更便利

  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设置了一项特色指标:自然岸线保有率,它是指自然岸线长度占总岸线长度的比例。而自然岸线,顾名思义,是指天然的或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水体岸线。

  自然岸线是水、陆生态系统交互的关键区域,也是生物的重要通道,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曹志萍举例说,对于青蛙等两栖动物来说,自然岸线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实现了水里和陆上的通行自由;对于一些鸟类来说,自然岸线是“补给站”和“中转站”,它们在此休憩、捕食、饮水。

  2022年,北京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9.5%,动物“出行”和“补给”更便利。其中,通州区自然岸线保有率比上年增加0.92个百分点,增长量连续两年在全市各区中最高,城市副中心部分的河段岸线近自然化修复取得良好成效。延庆区、密云区、顺义区自然岸线保有率稳居全市前三,且有小幅增长。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等重要河流自然岸线保有率连续两年稳定保持在75%以上。这些自然岸线,增强了生态系统连通性,维护了健康的近岸地带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

  亮点 3

  “绿隔”地区实地记录到1800余种生物包含大量乡土树种、野生地被植物

  为了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北京市制定计划,于2020年至2025年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2022年,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3560种;2020年至2022年累计记录6408种,其中,高等植物累计2111种、脊椎动物399种、昆虫2396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03种、藻类315种、大型真菌884种。三年调查显示,北京市生态系统类型稳定性逐渐增强、持续性不断保持向好趋势。

  “城市绿化隔离地区是实施城乡接合部减量提质增绿的重要区域。”曹志萍说,调查中发现,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等区域内存在半自然或近自然生态系统,有潜力成为城市中物种交流的汇聚区和生态廊道的关键节点。目前,在绿化隔离地区实地记录到1800余种生物,其中包含大量乡土树种、野生地被植物以及优良生态环境的指示生物,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系统质量较为健康,绿化隔离地区已逐渐形成适宜野生生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空间。

  从指示物种看,记录到一些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指示作用的物种。以蝴蝶为例,它们生命周期短,敏感性强,对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活动干扰可以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是国内外常用的指示物种之一。“通过调查,在城区记录到了近30种蝴蝶,其中包括丝带凤蝶这类对野生植被需求较高的种类,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曹志萍说。

  亮点 4

  对黑鹳、褐马鸡等重点保护鸟类设立保护小区

  今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显示,北京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08种、维管束植物2088种、鸟类数量515种,其中鸟类数量在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冯达在会上介绍,北京重点物种已得到有效保护。北京市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相继展开,褐马鸡、黑鹳、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画眉、栗鸢、白枕鹤以及叉唇无喙兰、尖帽草等北京新记录野生动植物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不断涌现。

  同时,北京对百花山葡萄、北京水毛茛、大花杓兰等珍贵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多项保护措施;对麋鹿建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与繁育,麋鹿从38头扩繁到如今的3000多头,在全国各地建立迁地保护种群40处;对黑鹳、褐马鸡等重点保护鸟类设立保护小区;连续十多年开展鸳鸯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工作,北京地区鸳鸯种群从旅鸟增长为稳定的繁殖种群。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