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产业观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产业观察

锂电“出海”面临本地化挑战

从产品出海、产业出海到资本出海,中国企业在全球锂电行业发展中不可替代

2023年05月2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中国是锂电行业的全球生产中心和需求大户,但生产锂电的上游核心、稀缺矿产资源却大都分布于国外”,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随着全球掀起新一轮电动化浪潮,锂电池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包括宁德时代、天齐锂业等多家龙头企业在内的产业链都在海外进行了布局。孚能科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公司目前在土耳其建了合资工厂,“此前企业几乎都是以海外独立建厂为主,这在行业里算是另一条出海路径的探索”。

  尹同跃建议我国通过与国际,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推动锂资源所在国将锂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开发项目。

  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认为,随着我国锂电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产业发展中,最终会在全球市场形成我国独有的影响力。

  

  中国锂电产业“执全球之牛耳”

  “如今产业链出海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段志强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锂电池产业链出海涉及三方面,分别是产品出海、产业出海、资本出海。

  段志强表示,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条非常长,从上游的锂矿资源到四大主材,再到辅材,再到最终产品,可能会分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池等不同领域。产业链如此庞大的产品体系都在我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为全球相关领域和产业提供助力,成为必然。

  “我们可以看到,国外许多锂离子电池厂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的产业链条”,段志强介绍,从一系列数据能发现,以四大主材为例,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都有相当比例的产出来源于我国。在这个基础上,一部分材料出口就成为了一种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意义上,锂离子电池是由电芯组成模组,再由模组变成电池包出海。如今许多电池厂商纷纷在海外设厂,利用国内原材料的加工能力提供半成品,随后在海外当地进行组装,也形成了一定的产能。

  举例来说,在欧洲匈牙利等国,我国许多电池厂商设立了新型工厂,以此来靠近市场、贴近用户、满足产品供应。“因为作为锂离子电池企业来说,越靠近主机厂商,越能够形成产业聚集,这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制造来说,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孚能科技相关负责人就向记者介绍,公司与TOGG的合资公司,前期以国内出口电芯当地加工制造成PACK,后期随着供应链、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提升,可能会启动电芯的本土化制造。

  而谈到产业输出,段志强指出,这一类别是综合体现,是资本、技术、产品等集合出海的综合表现。我国企业在锂电领域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优势和行业沉淀,有实力进行对外输出,这反过来也能助力我国行业更优质的发展。

  隆众资讯分析师路天丽表示,如今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2022年Q4已达27%,而全球平均渗透率仅为15%,行业仍处于快速上升期。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依托于国内政策支持,随着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而快速发展,现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3年电池环节随着产能的释放,处于整体产能过剩,优质产能偏紧的状态,海外出口一方面带来更高的利润,另一方面提升海外车厂对国内产业链的依赖程度。

  真锂研究创始人、总裁墨柯也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如今锂电产业链出海开拓海外市场已经大势所趋。他解释称,一方面,我国锂电池企业在国内的产能逐渐布局,目前已经超过国内需求,如今已有足够的产能可以支撑企业出海。另一方面,我国锂电产业堪称“执全球之牛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国锂电企业的产品和技术都完全有能力满足海外市场需求。

  资本出海活跃,提供资源保障

  在资本出海方面,许多企业尤其是上游资源加工类的企业,纷纷通过资本的力量来获得海外矿权资源,这里面就包括天齐锂业、宁德时代等企业。

  记者了解到,由于锂电池受制于锂矿资源,对原材料需求较大。一方面,如今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暴涨暴跌,对产业链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如今全球锂矿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我国作为锂离子电池产业大国,锂矿储量仅占全球储量5.6%,很多锂矿资源还要依赖于进口。

  记者自天齐锂业获悉,公司如今是全球最大锂矿供应商,通过控股文菲尔德下属的格林布什锂辉石项目,拥有世界产量最大锂矿的采矿权。公司还以参股形式持有智利SQM公司22.16%的股份,间接受益于全球储量最大锂盐湖的资源开发和锂化合物生产。

  2023年5月7日,盛新锂能在津巴布韦的萨比星锂矿项目顺利试车,标志着该矿山项目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盛新锂能表示,该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将大幅提升公司锂矿自给率,为公司锂盐产能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有效增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

  不仅如此,上市也是资本出海的一种方式。

  “锂电企业作为国内相对优质的企业,会在政策推动下更积极地走向国际”,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瑞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中国企业挂牌能够更好地吸引国际投资者、特别是欧洲的投资者,欧洲也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市场,赴欧上市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开拓当地的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顾问、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专家顾问郑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锂电产业发展迅猛,产业扩张需求大,从而对融资产生了较大需求,多选择一些境外融资渠道,对上市公司来说就多了一个备选项。

  记者注意到,包括盛新锂能、天能股份、杰瑞股份等公司在内近期先后更新了筹划赴欧上市的进展。加速上市流程、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全球化战略,都是这些公司选择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的原因。

  全产业链出海仍需直面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多位学者提醒,我国锂电产业链出海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段志强指出,在产业出海方面,锂电池产业链还需考虑对当地就业、劳动供给、交通等地方特色因素产生的影响,“总的来说,出海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

  在资本输出方面,如今许多国家对锂矿资源的管控趋于严格。而产品输出也遭遇新型贸易主保护主义的干涉和影响,部分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工业体系的考量,纷纷树立起各种门槛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和产业输出。

  他表示,例如某些国家颁布法案,对新能源汽车的组装和原材料来源都提出了要求,最终会实现在当地周边地区的产业集聚,这也是一种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现象,这种行为忽视了行业的自发分工,阻碍了经济的自由流通。

  对此,尹同跃向记者表示,尚有大量的优质矿产资源分布于玻利维亚、古巴等“一带一路”国家,因国家性质、基础设施薄弱等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妥善利用。他认为,国有企业可以积极参与资源所在国开发和产业链合作,同时充分关注当地的生态与人文和谐,创造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条件。

  针对欧盟通过环保政策、原材料本地化要求促进欧洲新能源本土化,路天丽表示,随着欧洲新能源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欧洲新能源产业链将逐渐转变为以本地化供应为主。

  她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出海总体体现出“整车出海+上游原材料海外建厂”到“海外新能源产业链本地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国内新能源企业的出海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头部企业有充足的动力与资源向海外转移产业链,在提升自身生产能力的同时推动出海进度。

  上海钢联新能源高级研究员方李喆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在锂电子电池全球产业链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以及众多的研发人员。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的所有关键环节占比都超过一半,绝大部分环节占比超过70%,少部分如石墨生产占比近90%。而其他国家建立自己的锂电产业链还需要时间。

  “锂电池产业链作为我国双碳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规模极其庞大,前景极为广阔,需要引入更多人力与物力资源,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共同命题”,段志强表示,在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过程中,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最有益于全球企业发展的出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