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北京新闻

中关村论坛首次举行标准化专题平行论坛,北京对《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进行全面解读

北京: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标准体系

2023年05月2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5月27日,“钱学森数字人”现身中关村论坛。市科协供图
5月27日,2023中关村论坛基础科学、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举行。主办方供图

  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

  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发布,北京连续6年排名全球科研城市榜首

  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球领先

  新京报讯 (记者王雨晨)5月26日,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本届论坛作为2023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聚焦人才领域,以“汇聚创新力量 赋能青年发展”为主题,会上,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了《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2)》。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梅君在会上指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汇聚青年力量,服务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约有近百所高校,一千多家科研院所,一百多万在校师生,连续6年排名全球科研城市榜首,创业生态位居全球第四,亚洲第一。

  据了解,“城市人才黏性”这一概念反映人才与城市的链接程度,从经济基础、创新潜能、文化开放、生态健康、社会福利、公共生活等六个维度评价。报告测算了全球102个城市(国内39个、国外63个)吸引、留住人才的能力,为优化城市创新定位、发挥平台服务优势、增强国际人才引进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引。

  报告显示,从全球102个城市人才黏性总体排名看,北京得分为76.79,位列全球第6位;在创新潜能方面,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在全球102个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创新活力依旧突出。近年来,北京连续多年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6%,长期位居全球城市前列,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持续充足的资金,研发投入强度排名全球前列。

  报告认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是高黏性城市长期“护城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是城市提升人才黏性的内生动力,关注人才公共生活感知体验将成为重塑未来城市人才关系的关键。报告分析了旧金山、伦敦等国际创新城市建设经验,提出创新城市能级提升需要积极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发挥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效应,畅通创新主体交流网络,深度构建多元化创新生态,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是当前城市增强创新潜能,进而推动人才黏性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路径。

  互联网3.0:未来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

  “合成现实”数字复原人技术再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的音容笑貌

  “钱学森数字人”现身中关村论坛

  新京报讯 (记者张璐)作为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北京市科协主办的“互联网3.0:未来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5月27日举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数字人形象亮相,带领大家重温钱老提出“灵境”与“智界”的历史。

  钱学森曾提出灵境系统的运用——“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是指用科学技术手段先给接受的人输送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甚至嗅觉的信息,使接受者感觉如亲身临境”。

  “大家好,好久不见。1990年,我曾经将虚拟现实翻译成灵境……”论坛上,“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数字人再现了钱老的音容笑貌。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通过视频方式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和学习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张卫明说,基于“合成现实”数字复原人技术,团队用一张老照片和两分钟的音频复现了钱老的形象。

  据他介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用于生成或合成虚拟形象的数字人技术。其中,大多数技术的立意是体现“虚拟性”,并不追求“真实感”,而追求真实感的技术必须依赖大量高质量训练样本,需要目标人配合采集数据。但是,对于已逝的国家功勋,比如老科学家、革命先烈,留存的只有低质量影音资料,甚至只有一两张照片。

  “我们是在样本非常少的情况下,进行高逼真度的合成”。他说,“合成现实”技术层面是指将现代人工智能的“深度合成”技术与传统影视工业“现实塑造”技术有机结合。

  为了解决极少样本条件下的人物合成难题,首先利用人脸雕刻、特效制装和数字采集等技术从“少样本”生成高质量“富样本”,然后训练高逼真度深度合成模型。目前已形成了包括3D写实人脸雕刻、9点式摄像人脸采集、32类姿态表情采集标准、高分辨率人脸合成、高逼真度语音合成、实时互动合成在内的技术流程和标准。针对特定人物,在建立好数据资源与深度合成模型之后,可以根据需求快速、低成本制作各种场景下的数字视频。

  “我们把特效化妆的人的创造力,和人工智能的合成能力,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张卫明说,技术研发团队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做深度合成的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语音实验室团队与灵境赛博公司。在红色文化宣传方面,团队预计在2023年6月份“刘光典烈士诞辰100周年”活动上,推出复原刘光典烈士的数字视频。未来,相关数字人项目计划走进博物馆、展览馆等,进行科学家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宣传。

  数字复原人技术还能帮助唐氏综合征患儿。“唐氏综合征患儿和孤独症儿童,与他人交流会存在障碍,但他们很愿意对着镜子和自己交流。”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团队不仅用数字复原技术为患儿复现了一个“自己”,还在开发实时交互功能,使患儿走出封闭区。2023年3月21日在联合国“世界唐氏综合征大会”上,研发团队受邀以真实男孩患者案例,进行了相关应用视频的展示。

  基础科学、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报告发布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影响有限

  新京报讯 (记者张璐)5月27日,2023中关村论坛基础科学、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发布了《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弱,且2010年以来,影响程度增速放缓,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逐步显现。

  报告在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组织院内外100余位科研人员历时4年研究完成。

  报告聚焦青藏高原中国区域,构建了包括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13大类150余项指标的评估体系,分析了高原人类活动发展过程与生态环境状况,系统评估了近40年来(1980-2020年)高原农牧、旅游、工矿开发、城镇建设、重大工程及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变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人类活动调控策略建议。

  报告指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可追溯至约20万年前,早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有限。1961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加速,达全球平均增温速率的2倍,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南部与东部降水减少、西北部增加;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向好,环境质量优良,但局地仍存在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冻土退缩等问题。

  高原人类活动强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河谷地区和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总体较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弱,且2010年以来,影响程度增速放缓,年均增长速率由0.84%下降至0.70%;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逐步增强,对稳定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还指出了主要人类活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中,放牧活动的强度降低,对草地的影响减弱,耕地利用强度提高,对生态环境影响有限。2006年至2019年,青藏高原天然放牧草地超载率普遍下降,其中青海和西藏两省区草地超载率分别从39%和38%下降到8%和11%,放牧对草地的影响减弱。1980年至2020年,高原耕地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利用强度加大,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局地水土环境风险加大。

  工矿活动有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控。工业进入调整发展阶段,对GDP的贡献率逐步降至2019年的22.3%。1990年至2020年,54.7%的工矿区植被绿度减少,但仅限于工矿区两千米范围内;工矿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较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可控。

  旅游业支撑作用提升,局地生态环境压力加大。2000年至2019年,旅游人口由843万人次增至2.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由8.9%增加到37.0%;旅游造成生态环境压力加大,2018年青海和西藏的旅游生活垃圾达108万吨,个别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