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组成,驻留约5个月,将完成舱外应用设施安装、太空授课等任务
| ||
| ||
| ||
|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
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景海鹏先后参加过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朱杨柱和桂海潮都是首次飞行。
记者了解到,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首个载人飞行任务。
按计划,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约5个月,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其间,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
A04-A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除署名外)
看点1
神舟十六号乘组有哪些特点?
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
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飞行乘组,由1名首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其中,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相比以往乘组,神舟十六号乘组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类航天员类型;二是“新”,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三是“多”,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成为中国目前“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自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2022年6月确定以来,3名航天员全面开展了8大类、200余项任务强化训练及准备。面向工程新阶段更大规模的在轨应用任务,重点加强了空间实(试)验项目、空间站组合体管理和载荷出舱等训练。首次执行任务的2名第三批航天员,在乘组共同训练基础上,通过加强重点科目训练,进一步提升了操作和适应能力,为执行任务做好了全面准备。
第三批航天员于2020年9月完成选拔,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经过两年多训练,他们通过了飞行资格评定,均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和条件,已开始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的针对性训练,将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的中坚力量。
看点2
神舟十六号乘组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将迎来2次对接和撤离返回,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等
“神舟十六号乘组将完成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5个月。”林西强介绍,飞行任务期间,神舟十六号乘组将迎来2次对接和撤离返回,即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再对接和撤离,以及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将开展电推进气瓶安装、舱外相机抬升等平台照料工作。
同时,乘组将完成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等舱外应用设施的安装,按计划开展多领域大规模在轨实(试)验,有望在新奇量子现象研究、高精度空间时频系统、广义相对论验证以及生命起源研究等方面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还将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
林西强介绍,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常态化实施乘组轮换和货运补给任务,航天员乘组的在轨工作安排也将趋于常态化,主要包括6类任务:
驾乘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返回,辅助货运飞船、巡天望远镜等来访飞行器对接和撤离,确保人员物资正常轮换补给;对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的照料,包括飞行器状态设置、在轨物资管理、平台设备维护巡检、舱内外设备安装、载荷进出舱等工作,确保空间站平台安全稳定运行;乘组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健康状态监测、在轨锻炼训练等,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工作生活;进行在轨实(试)验,利用空间站舱内外应用设施开展大规模科学研究与应用,确保发挥空间站应用效益;开展科普及公益活动,包括天宫课堂授课、公益视频拍摄等,最大化发挥空间站综合效益;进行异常情况处置,包括在轨故障的应急处置,对故障设备进行在轨维修更换,必要时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维修作业,确保空间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看点3
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情况如何?
100多名候选对象进入复选,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
林西强介绍,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需要,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于2022年全面启动,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类,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
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初选阶段选拔工作,共有100多名候选对象进入复选。其中,航天驾驶员来自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主要来自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还有10余名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候选对象进入复选。
第四批选拔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如果港澳地区的候选对象通过复选和定选,可于明年初进入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目前看,一般要经过两年半左右的训练,通过考核后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基本条件,但具体执行任务的时机要根据飞行任务总的规划、要求及空间应用项目进展情况等统筹确定。”林西强说。
看点4
空间站未来有哪些工作和任务安排?
我国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空间站基本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
林西强介绍,在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连续驻留空间站,通常每年进行2次乘组轮换、1-2次物资补给。在确保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该阶段主要任务可从“应用”与“发展”两个方面来概括。
在应用方面:为促进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全面发展,我国将充分利用空间站目前已配置的舱内实验柜和舱外载荷,以及巡天空间望远镜等设施设备,滚动实施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4个专业领域近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在发展方面: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近地轨道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将统筹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研制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升级为“十”字构型。
看点5
中国人何时能登上月球?
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林西强表示,近期,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总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登陆月球后,将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技术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
针对这一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已全面启动部署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
人 物
景海鹏 四次“飞天”创造历史
景海鹏 男,汉族,籍贯山西运城,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陆军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曾任陆军某部队副部队长,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航天功勋奖章”。201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21年,被评为第八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简历、头像据新华社
此次担任神舟十六号乘组指令长,是景海鹏第三次担任飞行任务的指令长,第四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这也意味着,他是中国到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1998年,景海鹏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第一次上太空叫实现梦想,第二次叫超越梦想,第三次叫升华梦想,第四次我感觉叫创新梦想。”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景海鹏说。
为什么还要继续飞行?景海鹏表示,“作为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们的主责主业,是我们的工作,每名航天员都应该是这样,作为一名航天员就应该时刻准备任党挑选,再立新功。你问我为什么还要上,我不仅想上,也十分渴望再上太空,要跑好空间站属于我的那一棒。”
朱杨柱 从普通大学老师成长为“飞天”战士
朱杨柱 男,汉族,籍贯江苏沛县,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年9月出生,2005年9月入伍,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上校军衔。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2020年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简历、头像据新华社
朱杨柱是国防科技大学培养的首位航天员。对于朱杨柱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国防科技大学官方消息称,“朱杨柱迈出了科技人员‘飞天’的第一步,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未来我国将有更多的科技人员前往空间站探索浩瀚宇宙。”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国防科技大学深造期间,从空气动力学到流体动力学,朱杨柱十年潜心研究,积累了航天飞行领域的深厚理论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名航天飞行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初,我国启动了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经在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担任副教授的朱杨柱,报名航天员选拔。
神舟十六号乘组是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作为空间站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对未来空间站将发挥的作用充满了期待。他表示,期待自己上去以后能协助地面人员,让中国空间站更加稳定高效、长久安全地运行,并争取空间站早出、多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在5月29日的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会上,朱杨柱说,“2021年初,我们第三批18名战友加入航天员队伍。两年多来,我从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成长为一名‘飞天’战士,这是事业成就的,更是时代哺育的。”
桂海潮 爱运动、钻科研的北航教授
桂海潮 男,汉族,籍贯云南施甸,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简历、头像据新华社
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一个普通家庭。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刚读高二的桂海潮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第一次感受到了航天的吸引力。2005年,他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本科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被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在桂海潮的同学和同事、宇航学院教师王悦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这种性格也体现在桂海潮的科研工作中。他的师兄、宇航学院教师贾英宏介绍,读博期间,桂海潮“特别稳”,先花时间下足功夫研究基础理论,“每次去实验室,他基本都在看书”。在课题组,桂海潮出成果不是最快的,但他一丝不苟、厚积薄发,抓住关键难题不放松,博士在读期间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随后,桂海潮赴海外做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宇航学院工作。
桂海潮报名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后,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过硬的身体素质是航天员选拔的标准之一。记者从北航了解到,桂海潮喜欢长跑、骑自行车、游泳等体育运动,且一直保持着锻炼身体的习惯。平时,他还敦促学生们锻炼,“好几次我们找桂老师的时候,他都是在体育场跑步。”博士生苏文杰说。
不过,航天员的体能训练对桂海潮来说并不轻松。王悦回忆,有次训练间隙两人见面,“他说体能训练很苦,强度很大,对他来说很有挑战,但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大家对桂海潮的另一个普遍印象就是开朗乐观,“脸上总是挂着笑”,也非常愿意为他人服务,有集体精神。
对即将到来的太空之旅,桂海潮充满期待。他说,“我觉得从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我都准备好了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而且也非常期待进入我们国家的空间站。”
新京报记者刘洋 通讯员 史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