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文娱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文娱新闻

纪录片回顾北京公交百年历史,新京报专访主创讲述幕后:找老影像、盯天气预报、用音乐串连时代

《一路幸福》 唤醒对北京公交的情感记忆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行驶中的1路公交车。

  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与北京巴士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一路幸福》于5月29日在全国上映。从1921年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至今,北京公交已走过了百年历史。《一路幸福》便是以北京公交百年来的发展壮大为主线,讲述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公交人不懈奋斗、为民服务,以及一代代北京人与公交难以割舍的深厚情缘。

  整部纪录片创作历时近三年,团队先是经历了近一年前期采访,对一些公交线路进行踩线了解,又走访了很多相关公交人,力求呈现出他们最真实自然的状态,又对历史影像进行挖掘解读,从更深的情感角度去丰富它,从平凡的事件中提炼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京报专访该片导演李谊、周婧,以及撰稿田珉,请他们讲述这部纪录片创作的幕后故事。

  

  1

  大年三十跟拍929路公交

  片中记录了北京929路公交上的一些故事,公交驾驶员安德琪每天在千军台/木城涧与地铁苹果园站之间往返,单程四五十公里。当时,导演李谊选择在2021年春节,大年三十当天拍摄这条线路,“那天真的很折腾大家,说实话,我有点儿后悔了”,李谊说,其实本来可以大年初五拍,毕竟春节也没过完,但为了追求真实,还是坚持在大年三十那天拍摄。

  2021年春节,北京五环外在划定的区域内可以燃放烟花。摄制组提前在929路的陇驾庄站对面桥上找了一块空地,买了很多烟花放在那儿,找好角度机位,等天黑929路经过的时候开始燃放。晚上,公交司机安德琪回到木城涧的总站,穿过一个长廊,两边都是烟花爆竹声,和村里正在巡逻的工作人员打招呼,这些内容都是纪录片团队前期踩点的时候了解到,进而设计在影片中的。“正好形成一个对比,在大年三十晚上阖家团圆放鞭炮的时候,还有这样一群公交人,为了城市的运转、市民的出行在默默付出。”李谊对新京报记者说。

  在导演周婧看来,选择在大年三十拍摄有一个好处,就是乘客跟司机的互动,大家拎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年的状态,都是真实抢拍下来的,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

  2

  让公交历史影像焕发新生命力

  在导演李谊看来,这次的创作组合搭配得很好,除了她之外,另外两位导演周婧和黄跃也都是女性,内心比较柔软,在创作中会相对敏感,有些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极力保留。而片中的撰稿田珉是一位男性,冷静客观,正好在创作上可以做一下平衡。田珉本身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文字能力很强,让影片的创作如虎添翼。

  田珉经常为了一段剪辑而反复修改,“看到一个让我兴奋的镜头,当时我也会联想到哪些词配这个镜头比较好”,田珉说,“观众记住一个有生命力的作品,需要创作者之间反复磨合,相互否定与肯定,最后达成一致。再遇到新问题,在经历相互否定与肯定后,才能不断接近完美”。

  周婧回忆,导演组找到一段1951年的历史影像,有轨电车第一批6名女司机实习期满,在东单广场举行行车仪式。为了挖掘新的故事点,团队又请来了当时的售票员何嘉祯,请他观看当年的影像。而何嘉祯和当时的一位女司机李翠华,就是因为电车做媒结缘。“当老人看到当年那个画面的时候,他老伴儿已经去世,但他回忆起当时两人结缘的情景,还是有种发自内心的甜蜜和喜悦”,周婧觉得,这就是历史影像重新被挖掘解读的意义,从更深的情感角度去丰富它,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不是单纯地只当做一段历史画面。

  3

  司机发车前一系列检查不是摆拍

  《一路幸福》开头的几组镜头是在天安门广场及附近拍摄的,拍摄前,团队和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协调,提前定好了日期。但2021年雨水特别多,临近拍摄时,团队每天都盯着天气预报。幸运的是,拍摄当天,从早晨起来天就特别透亮,都能看到西山。团队凌晨四点就来到天安门广场,当时还没开始放行。开拍前,为了抓取不同角度,几个机位同时预备。

  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天又开始下雷阵雨,出现了双彩虹和晚霞。片中有一个一闪而过的带密度的傍晚镜头,背后看到了电视塔,是用长焦拍的,最开始剪辑的时候没有放进去,李谊看到这个素材后,说一定想办法放到片中,不要浪费一个好镜头。

  李谊很感谢北京公交集团,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给予拍摄很大支持,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便利。《一路幸福》作为纪录片为普通市民提供了公交行业幕后的一些工作流程。比如公交司机在发车前,都要酒精检测、宣誓等,周婧说,“这不是为了摆拍做的,而是一套严格的流程,必须把流程做完,签完字之后,才能从钥匙柜里提取车钥匙”。41路驾驶员孟大鹏一出场,就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李谊说,他要对车辆做60多项检查,因为镜头时间有限,没有全部展现出来。

  4

  唤醒主创和观众的情感记忆

  《一路幸福》的几位主创,对于北京公交都有很深的情感记忆。

  李谊坐公交印象很深的是,感受到了整个城市的变化。她上学的时候经常坐320路和332路公交,从白颐路(现在的中关村大街)那儿走,中间是排水沟,两边是树,一到春天两边全是迎春花,毕业之后,路修了,城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北京的公交车对周婧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周婧生长在北京,小时候坐公交的记忆现在依然很深,当时上下学、去姥爷家都是通过公交出行。当时姥爷家在郊区的部队大院,她每周都会坐113路从团结湖到安定门,再换乘358路到郊区。即便现在,父母一辈,包括周婧平时也会经常乘坐公交。“起码在我跟我的父母和家里人聊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有感触,80年代乘车难,我们上学的时候,印象太深了,那时候售票员还要推一把公交门才能关上。这是一个能够唤起很多市民心底回忆的影片。”

  田珉说,不仅是纪录片,所有的传播媒介都有两个方向,一是领略未知,还有一个是回味已知,很显然《一路幸福》属于后者。大部分观众都有乘坐公交的记忆,纪录片就是通过独特的语言、影像、解说、音乐,将观众的记忆固化,并且挖掘出精神内涵,上升到群体情怀和美学价值。

  周婧觉得,这部纪录片就像一个回忆,把观众拎到一条时间线上,用音乐告诉你进入了哪个时代。上世纪50年代,有一个公交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镜头,使用了同时期创作的一首歌曲《歌唱祖国》;80年代改革开放后,有一段镜头的背景音乐使用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背景音乐便成了《北京欢迎你》。片中每个历史时期出现的音乐,都是摄制组的用心设计。除了让观众在视觉上回到当时的场景,也能在听觉上将观众拉回到那个时代氛围。“那些影像很有魅力,你能看到当时人的那种精气神,虽然他们衣着朴素,但是在劳动过程中带着干劲儿,充满着荣耀感,它能够唤醒不同阶段人们的情感记忆”。

  新京报记者 滕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