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
下一篇

别把儿童节过成“任务交付日”

2023年06月0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若儿童节成了儿童最不愿意过的节日,那需要反思的可能是成人。

  六一儿童节到了,一些孩子却有些烦恼。

  据央视网报道,在这属于孩子们的节日,一些为了仪式感而举办的“联欢会”,被当成礼物送给他们的“课程礼包”,还有以“完成一篇日记”为代价的出游……把好端端的节日变成了“任务交付日”。

  这样的节日配方,多少有些熟悉的味道。为了这一天,排练一个月到底值不值?估计很多父母,也有类似的童年之问。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成人当导演,孩子做演员”的文艺汇演仍在上演。只不过,换了一批演员。

  今年是新冠疫情调整为“乙类乙管”后首个六一儿童节,学校、家长都想给孩子们过一个像模像样的节日,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体验过摘下口罩的大规模集体活动,心情是既兴奋又期待,当然值得重视。

  而儿童节,过得其实就是一种仪式感,在这种仪式感中,孩子们感受快乐、增加自信,家长们看到儿童的成长。可如果这样的仪式感,也充斥着压力与任务,这恐怕并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

  在部分学校眼中,这一天得体现“教育成果”,大型文艺汇演就是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在培训机构眼里,这是极好的促销噱头,正是拼业绩的时候;家长们也连带被感染,趁着打折再给孩子报个兴趣班,额外吃个大餐送个礼物,硬生生地把“买买买”当成了儿童节的全部意义。

  热热闹闹的儿童节,看似用心用情,都在“为了孩子好”,却可能和孩子的期待有出入。一些用心良苦的刻意“安排”,更多展现的是学校、家长的意志,功夫也用错了地方。若儿童节成了儿童最不愿意过的节日,那需要反思的可能是成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提到,“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值得对儿童有监护教育职责的我们反观自照。

  在儿童温饱不成问题的当下,在“双减”落地之后的儿童节,大人能否在这一天退居“幕后”,让孩子们过一个自主的儿童节?老师们,或许无需费心排练节目,即使排练节目也要注意适龄适度;仍在上班的家长们,这天不妨给孩子自由支配;有时间陪伴的父母,就陪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一天。

  也许有人会说,那怎么体现节日的仪式感?当然,儿童节仪式感很重要,它能提醒我们平淡的日子也会有滋有味,那些与众不同的过节方式,也会成为孩子记忆中爱的标记。但体现仪式感,绝不是追求空洞的形式,而忽略背后爱的表达和对生活的体验。

  而且,也不必担心孩子太小,就无法做决定。就像报道中的孩子们,悠悠并不想要母亲花了9000块的“50多节美术课”,乐乐也不想要“三套卷子”陪他过节。事实上,家长们也并非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只是各种权衡之下,把孩子快乐与否放到了最后。

  今年也是“双减”落地后的第二年,“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已渐渐成为社会共识。课业减负,节日也需要减负,文艺汇演也好,拓展兴趣也罢,前提是尊重孩子意愿,让孩子能够真正乐在其中。

  一封充满爱意的信件、一顿幼儿园的集体“吃席”、一次没有游记负担的愉快旅行……看似简单,却体现了父母、老师的体谅和心思,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过节的轻松快乐。

  儿童节,本就是为儿童争取权利的节日。具体到儿童节怎么过,大人也要自觉听听孩子的想法,适可而止地提出建议,总之“一切为了孩子”才是最终目的。如果儿童不能成为儿童节的主人,那何谈儿童节快乐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