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山就在那里”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去征服它,也可以是高山仰止。
这是“有记载以来最凶险的(珠峰登山季)之一”。对于刚刚结束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春季登山季,尼泊尔旅游局官员如是说。据目前统计,已有12人在这个登山季死亡、另有5人失踪。
根据尼泊尔旅游局官员和相关登山人员的评估,今年珠峰春季登山季死亡和失踪人数偏多,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天气条件恶劣,极度寒冷;二是不少登山客缺乏经验和训练;三是山顶拥挤,容易引发危险情况。
山就在那里——这句话被热衷登山运动的人们赋予了太多解读,认为登山不需要理由。但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否本可避免?
“山就在那里”的底色是悲剧
今年春季登山季,共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478名登山客获得从南坡攀登珠峰的许可证。加上随行人员和向导,上山人数超过1500人。
以此观之,仅在春季登山季,以死亡者和上山者之比的登山死亡率就达到0.8%,如果算上失踪者(基本也是死亡),则登山死亡率为1.1%,远远高于流感病死率的0.01%。更重要的是,疾病是人们无意感染的,而登山是人们自己愿意的。
面对这种严重的生命损失,几乎很少有人为此感到不安,似乎认为那是登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山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人们对待为何登山或诘难登山时,常常会拿这句话当说辞。这是登山前辈、英国的乔治·马洛里在1922年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被问到为何要登山时说的。这句话也随即成为登山运动的著名箴言。
其实,按当时的情况,马洛里的话是一句顾左右而言他的回答。一个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是,因为与马洛里一起登山的好些人死在了珠峰,他充满了幸存者的愧疚。
1922年6月7日,当马洛里与几名登山队成员、14名雇来为他们搬运装备的夏尔巴人再次登山时,一场雪崩袭击了他们,7名夏尔巴人遇难。这次登山失败后,因为有很多人死亡,下山后他们受到指责,但马洛里没有辩解,只是在采访时含混地说了一句:山就在那里。
1924年6月,马洛里组成7人登山队,并有150名夏尔巴人做向导,最终6月8日,他与欧文到达山顶,然后两人下山时,马洛里跌落摔断了右腿,磕破了头。由于马洛里是与欧文用绳索绑在一起,马洛里还用刀割断了绳子让欧文自己下山求生,但两人最终都因恶劣天气而遇难。
马洛里和欧文不过是珠峰登山的遇难者之二。一个引用较多的统计是,自1921年英国登山队开始攀登珠峰以来,世界上成功登顶珠峰的有4000余人,至今有超过300人在登顶珠峰途中丧命。
天险并非都要人去征服
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大量的人涌向珠峰,这虽然已经与马洛里的“山就在那里”的回答并不相干了,但也与马洛里登山的另一个传说的动机吻合——竞争和荣誉。
1909年,英国先是在最先到达北极点的竞争中输给了美国人皮尔里。接着,又在1911年南极点的竞赛中,输给了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也只是晚了一个月。
一战结束,英国成为战胜国,并且想要再次扩大自己的声誉,于是在征服世界上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决定率先征服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这才有了后面马洛里组群,不断攀登珠峰。
如果按这个传说,登珠峰当然是为了荣誉和征服,也才有了今天的“山高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的说法,认为登上珠峰是一生的荣耀。然而,今天的登山者大多数并非自己登山,而是靠着夏尔巴人的帮助登山的,极端地说,是被夏尔巴人抬上山的。
夏尔巴人要为登山客运输装备,修路挂绳,搭建营地,给登山客背氧气罐,还要帮登山客生火做饭。途中遭遇危险,则更需要夏尔巴人的救援。如果是这样登上珠峰,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荣耀。
“山就在那里”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去征服它,也可以是高山仰止。更重要的是,自然并非都需要人类的染指,如同画画要留白一样,地球生态也需要这样的无人区。因此,生态学家早就呼吁,人类应当把地球的一半让出来,留给自然。
那么,当冒险成为一种风潮,并逐渐危及珠峰的生态环境,人类就当反思,是否真的有必要去登珠峰?从生命、自然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除必要科学研究,或许人类真的该给珠峰多一份平静。
□张田勘(科普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