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到来,除游山玩水外,改变形象、调理身体也是不少学生的重要“任务”。查查眼、整整牙,费用动辄上万不说,治疗的周期也拉得很长。面对庞大的消费市场,市面上五花八门的产品选择,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答疑专家团】
王 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医师
宋红欣 北京同仁医院医学视光中心副主任
刘晓默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副主任医师
李月明 中关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
近视矫正消费提醒
潜在伤害不容忽视,已有儿童视力受损
在近视矫正手段中,一种被称为哺光仪的设备被推向市场,可租可售,售卖价格几千元至上万元,租赁价格每月几百元。据淘宝一些商家宣传,哺光仪的设计原理是模拟太阳光的照射,把太阳光中对人体有益的波长,介于630纳米-650纳米的红色激光集成起来替代自然光,用安全功率和有效时间照射视网膜,促使视网膜后面的脉络膜供血充足,能使变薄的脉络膜增厚,巩膜纤维弹性恢复,视网膜分泌多巴胺,从而达到近视控制效果。每天照射两次,每次3分钟,能有效控制眼轴增长。一些厂家甚至在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近视治愈”等表述。
“平行光通过眼睛的屈光系统,正好把激光能量汇聚在黄斑区,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些案例会造成严重后果。来我这儿的已经有几十个因为照哺光仪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有些病例因为使用哺光仪导致黄斑区受损。”北京同仁医院医学视光中心副主任宋红欣给新京报记者展示了一些病例黄斑区受损的影像。此前,宋红欣曾做过红光照射眼底的安全性研究,使用了630纳米波长、能量0.136毫瓦的红色激光,在实验用猴子眼底扫描照射1500秒后,感光细胞下层的RPE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全部死亡。“而现在使用的哺光仪类产品激光的能量在2毫瓦左右,使用如此高能量的激光进行眼底的照射,累积效应非常强,不但可能导致早发白内障,还可能导致老年黄斑变性发病年龄提早。”宋红欣说道。
宋红欣接诊的患儿中,还有些是在哺光仪照射后出现了色觉异常、后像延长。后像延长,简而言之就是停止照射后,眼前还有影子,如果只是很短时间,问题不大,照射时间长,视觉细胞、色素细胞都会出问题。由于哺光仪使用的是红光,照射后红色感光细胞最先受损,看东西时颜色会发生改变,此后蓝色、绿色感光细胞也会受损。但由于国内目前临床使用的眼底检测仪器分辨率不够,导致感光细胞的损伤无法被及早发现。等到感觉有问题时,可能眼底细胞已经损伤超过7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医师王凯也告诉新京报记者,其门诊中已经接触到因照射哺光仪导致眼底受损的患儿,有眼底黄斑出血、眼底椭圆带断裂,视物中心有暗点,色觉异常等不同程度的损伤。“哺光仪潜在的伤害不容忽视,建议不要再使用。”王凯强调。
政府部门发文整顿,有哺光仪产品注销
据《中国消费者报》4月26日报道,湖南一名12岁小女孩,用哺光仪激光辐射治疗近视5个多月后,造成双眼视网膜黄斑光损伤。今年3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经视力检查,双眼裸视力仅0.01,矫正视力分别为0.5和0.6。
今年5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发表题为《强化监管 防范盲目逐利伤害儿童眼睛》的锐评,针对上述事件指出,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近视防控产品大量进入市场,背后反映的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领域盲目逐利问题。国家强调保护青少年视力,家长对治疗儿童近视心理急切,一些商家借机进入,受经济利益驱使,忽视基本的科学规范和安全要求,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大肆推销等谋取利益。有的甚至还通过教育部门、学校、公立医院等推给近视儿童及其家长。
该锐评强调,安全性比有效性更重要,发生一例并发症或者副作用,对孩子视力的伤害都是灾难性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儿童近视康复治疗市场的监管,严格眼视光医疗器械的注册审评审批,规范产品适用范围及禁忌症,依法严惩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5月22日,天津市药监局发布关于注销《医疗器械注册证》公告,依据相关规定,根据企业申请,注销艾视雅健康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智能调节近视治疗仪医疗器械注册证。从艾视雅官网介绍来看,智能调节近视治疗仪便是哺光仪。国家药监局信息显示,该款产品2022年12月30日由天津市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近视辅助治疗,此前获批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5月26日,上海市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管处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区紧急排查辖区内是否存在“哺光仪类”产品的经营、使用单位,重点关注青少年使用“哺光仪类”产品后不良事件及相关舆情,根据实际情形,依法依规采取相应风险防控,重要情况及时报告。
此外,对于淘宝网售的宣称对近视防控有效的眼部理疗仪、α波光光谱视力机、绿氧光护眼仪、小孔视力矫正护目镜、智能调压仪等产品,王凯与宋红欣均表示,对近视防控的有效性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正规的近视防控方案且相对安全的就是功能性框架眼镜、离焦软镜、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视功能训练(必要时),还需要有健康的用眼习惯,充足的户外运动。”王凯说道。
牙齿矫正消费提醒
网售矫正器需专业医生指导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有卖家出售的隐形牙齿矫正器称可用于牙齿前突、牙齿不齐、牙缝过大、地包天等,价格只需几百元,在对买家简单询问牙齿情况后便推荐不同阶段可戴的牙套,每个阶段仅一副牙套,而且全程只需消费者自行佩戴。李月明提醒,此类矫正器与临床上用于肌功能矫正的MRC外形类似,实则不同。口腔科使用的耗材都必须是医用类、有官方认证,且保证材料是无毒无副作用。“网络平台所售的这类牙套,材质无法保证,医生肯定不会也不允许把这类产品给患者使用。随意佩戴可能造成另一种错颌,患者还是要慎重选择。”
“牙齿矫正是门技术活儿,不是买了牙套回家戴就完了。”对于网络平台出售的宣称可自行佩戴的矫治器,刘晓默还提醒,从前期的拍片、检查、制定方案到佩戴后每一次复诊,医生都要进行监控,对比实际情况,和设计方案是否有差距,需不需要干预调整,有可能还需要挂牵引来辅助牙齿移动,这些都需要医生来操作。网上售卖的矫治器无法调整上下颌的咬合关系,对牙齿矫正的力量也不好把控,一旦出现问题,患者很难发现。门诊中有一些(戴这类矫治器)出了问题又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对这类产品,刘晓默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
李月明提醒,有些情况及早矫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患者由于个别牙反颌或者有咬下唇的不良习惯,会影响整个下颌的向前运动,导致下颌后缩,尽早干预,不必等到12岁牙齿换完再矫正,避免影响下颌的正常生长。若下颌后缩严重,还需查明原因,排除鼻咽部疾病等因素,解决好病因,再进行矫治。“颌骨正常发育,没有上颌过分前突,下颌过分前突或后缩,牙齿排列较整齐,覆颌距离不超过2mm,可等换完牙后再处理。”
佩戴矫治器之初,牙周膜受牵拉会出现组织改建、牙髓充血,有个别牙会敏感,这都是正常现象。有些患者24小时之内还会出现吃东西咀嚼无力,只能吃豆腐等较软的食物。这种情况一般在一周之内就会得到改善,有些患者2-3天疼痛感即可消失。如果出现持续疼痛不见缓解,需要及时就医。
“排除不当的设计,牙齿松动的原因通常与牙周炎有关,正畸不会导致牙齿松动。”正畸治疗前,医生要检查患者的牙周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有牙周炎,要先治疗牙周炎再正畸。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医生也要指导患者进行相关的牙周维护。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王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