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深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深读

江苏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提出“四个者”的观点曾刷屏网络;今年是他最后一次签发毕业证书

唐江澎:退休后想去大学“浸泡”和感受

2023年07月0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6月12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聘任唐江澎(右)担任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受访者供图

  这个夏天,“网红”校长唐江澎和学生们一起“毕业”了。

  “这几天,我为470位男生、404位女生签发了毕业证。这也是我当校长17年以来,最后一次履行校长的职责,为大家签发毕业证书。”6月20日下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举行2023届高三学生毕业典礼,校长唐江澎在致辞中说道。

  从普通教师到知名校长,唐江澎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了40余年。1979年,16岁的陕西小伙唐江澎在高考中取得“县状元”的优异成绩,却因身体情况未被大学录取。但此后几十年里,他从辅导员做到语文教师、从教科室主任升至校长,也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自学获得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大专学历、在职进修获得中文本科学历。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2021年在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唐江澎提出的观点刷屏网络。2022年3月,他被授予“2021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在20位获奖委员中,他是教育界别的唯一代表。

  6月12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聘任唐江澎担任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我更多认为这是一个荣誉称号,尽我所能给予智力和资源上的支持。”唐江澎说道。

  在锡山高级中学毕业典礼上,他为毕业生推荐了三本书: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钱穆的《人生十论》、徐扬生的《摆渡人》,布置了两份“暑假作业”——以一个社会研究者的姿态进行社会调查,找一份工作赚到能养活自己一周的薪酬。

  对于“毕业”后的规划,他也给自己布置了一份“作业”:退休后,他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选择一所大学浸泡一段时间,以期通过研究和思考,为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

  为毕业生推荐三本书和两份作业

  新京报:在毕业典礼上,你给毕业生们推荐了三本书,你希望学生从书中领悟到哪些道理?

  唐江澎:高中阶段是定义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高中生应开始对人生有一些哲学思考,追问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从高考科目方向到大学和专业的选择,都是关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追问,背后一定要有理性的哲学思考。这三本都是引发同学们就一些根本问题进行深层思考的书籍。

  有些哲学类书籍写得比较深,读起来吃力,不太适合所有学生。我推荐的这几本是面向全体学生、通俗程度上普遍可接受的读物。

  新京报:平日里,学校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唐江澎:锡山高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天保证15分钟阅读时间,这样一天能看七八页、一个月可以看完一本书,三年下来就能达成600万字的阅读量,这也是获得毕业证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校每周有专门的阅读课,每个教室后面都有间小书房。另外我们也注重选书,我不太主张给学生开出长长的“人类经典”书单,有些经典可以放在人生不同阶段去读;中学时期还是精选一些比较好,比如《人生的智慧》就值得反复阅读,在多读中深悟。

  新京报:毕业生们以社会研究者的姿态,走进中国最贫穷的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具体来说,高中毕业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或角度去开展社会研究?

  唐江澎:今年的毕业生中,有超过71%的孩子是江苏籍,他们生活在无锡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如果在上大学之前不到中国的欠发达地区看看,人生经历是不完整的。

  我所说的调查并非像学者那样形成报告,更多的是一种感受,有了切身感受后,他们才会对考试时背的概念,比如什么是扶贫攻坚、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些基本的感受。这也是我坚持的“体悟教育”理念,经“体”而“悟”,不去亲历、不去体验,就没办法真正理解。用眼睛与心去了解和感受国情,对于今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新京报:让毕业生在今年暑假去为自己谋取一份工作岗位,去赚能养活自己一个礼拜的薪酬。布置这份“作业”的初衷和期望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唐江澎:我布置这项作业是想让同学们体会下生活费用与职业劳动之间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发表了一篇稿子得到二十块稿费,他会把这笔钱放在旁边不用的,因为他知道来之不易的钱不能随便花;但对父母直接转过来的生活费,就只有数字的概念,没有意义概念。我想让大家知道,你可以用什么样的劳动方式换取一周的生活费,从而唤起对父母劳动成果的体验和珍惜。

  高考决定不了终身,人生一定要有追求

  新京报:2023年高考成绩已陆续发布,对于取得理想成绩和发挥欠佳的考生,你有哪些建议?

  唐江澎:人生道路非常漫长,一次高考决定不了终身,只是提供了一个通道或者平台。人生的发展路径难以有清晰的规划,但人的一生一定要有追求,无论我上什么学,都要努力把眼前的东西学好。只要我们把今天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期待有一个不错的明天。就像我在1979年的时候,一个连补习资格都被“剥夺”了的人,当时要是说我的目标是当校长、或者在全国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教育人,那不是胡说吗?所以我就是把握当下,做辅导员就把辅导做好,当老师就把书教好,这一点很重要。

  新京报:你希望学生如何度过未来的大学四年?有发展比较好的学生样本吗?

  唐江澎:就是做好今天的事。比如学生中,有人通过强化英语来突破计算机学科,到高二就能为高一学生开设全英计算机课,后来对意大利语感兴趣,再之后又想去研究戏剧,最终被牛津大学录取;我曾告诉班主任,这孩子学习能力超强,但别指望他考个状元,他爱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用干涉他。

  从校长的角度上讲,我不愿意去评判谁是成功的,因为每个人的路子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把遇到的每一件事认真努力地完成,自然就会一步一步向上发展。

  新京报:你曾说过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家庭和学校如何开展“四个者”教育?

  唐江澎:我对家庭有具体的建议。培养终身运动者,就是一家人一起坚持健身,特别是暑假这么长的时间,如果家长和孩子每天早上都能迎着朝阳去跑步,那这个家庭会是阳光灿烂有希望的,比起喋喋不休说孩子的效果好得多。

  培养责任担当者可以一起做家务、承担家庭责任;更进一步就是去做公益事业,使孩子灵魂更高尚、人格更伟大,千万不要贬低或者以势利的眼光去看待公益,认为人家肯定想赚点什么,这样评价的话,孩子的格局会变得很小。

  培养问题解决者可以一块阅读,尤其是交谈阅读体会,注意不要评价感受的对与错,读书不需要标准答案。

  培养优雅生活者可以安排一些让孩子把家里变得更美的步骤,比方说养点花、种点草、做点清洁,优雅生活并非一定要去看演出、听歌剧、学马术,而是注重生活的细节,关键在于心态和品位,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学校方面,锡山高中的做法之一是,设计了“十个百分百行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每天锻炼一小时百分百、《共产党宣言》阅读百分百、军事训练百分百、人人完成40小时公益服务、人人完成600万字经典阅读、人人完成40个必做实验、人人完成一项科创任务、人人完成50个小时家务劳动、人人参与校园劳动、人人掌握分声部合唱技能等。学生在三年间修满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144学分,并完成上述项目,才能获得毕业证。

  “借助高校平台为基础教育提供新思路”

  新京报:回顾43年教书育人生涯,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又有哪些遗憾?

  唐江澎:这么多年来,尤其是我到了无锡之后,通过阅读校史,观察教育发展潮流,我坚定了一种认知,那就是对教育本质有着坚定的追求,我把这称作“教育自觉”。

  何为教育的本质?你就看一个学校是以“人”为目标,还是以“分”为目标;比如语文教学是有戏剧体验、诗歌朗诵、阅读演讲等等丰富的实践活动,还是一味地刷题。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如叔本华所说,要让学生有健康的身体、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悦的情趣。

  第二个做得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在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上,我坚持专业的探索。比如在高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感性素养,我们寻找到合唱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得到落实。再比如课堂的改变上,如何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我们从教学目标的叙写入手,强调4个技术性的方法:站在学生的立场、选用外部的行为动词、写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可观测或可评价的。

  遗憾的话,那就是教育改革与评价没有迈开实际性步伐,“苦学”“累学”尚且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能期待未来。

  新京报:你在毕业讲话中提到,退休后,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选择一所大学浸泡一段时间,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划?

  唐江澎:确实,我有浓厚的大学情结,到大学去“浸泡”和感受一直是我的梦想,甚至强烈到想拿个学位。但我的英语水平,实在达不到拿博士的程度;并且,从事理论研究也不是我的所长。因此,我的规划可能是,借助高校平台,在中外比较的视角之下,在理论与实践、现实和未来的交汇之下,做一些稍微超越基层的研究和思考,为没有时间和精力的一线校长、为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

  比如ChatGPT对高中课程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高中课程应该做什么样的调整?如何通过人文阅读唤醒孩子们的人文精神、到底需要读哪些书等等。

  新京报记者 罗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