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中国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中国新闻

自然资源部:预计到“十四五”末,将再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000万亩以上

国家林草局:推动出台国家公园法

2023年07月12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和相关负责人还就防沙治沙、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生态修复、国家公园建设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

  其中提到,中国防沙治沙还有三场“硬仗”要打,其中之一是,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这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一个沙源区,通过治理,将实现区域内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稳步提升林草植被盖度,进而斩断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

  记者还从会上了解到,7月12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将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执行现场考察任务。

  这是“雪龙2”号休整3个月后的又一次出发。今年4月,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预定任务,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雪龙”号破冰船顺利返回国内。

  

  关注1

  中国防沙治沙还有三场“硬仗”要打

  今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实施45周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关志鸥介绍,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重点区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接下来,中国防沙治沙还有三场“硬仗”要打。

  其中,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分布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5个省区,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一个沙源区。通过治理,实现区域内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稳步提升林草植被盖度,进而斩断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构筑起保护黑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5个省区,是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脊梁。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为重点,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区域性系统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光伏治沙,进而显著减轻沙患、盐患等生态危害。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4个省区,是西北天然沙漠、戈壁的连片分布区。治理要加强重点风沙口治理和跨境沙源地的治理,特别是绿洲外围和沙漠边缘防风固沙林草带的建设,确保沙源不扩大、不扩散。

  关注2

  我国将推进设立新的国家公园

  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关志鸥介绍,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经实现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林草覆盖率达74%以上,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到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70%以上野生大熊猫得到保护,并打通13个大熊猫区域的种群生态廊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了集保护、监测、科研于一体的保护机制,虎豹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截至目前,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已经超过50只,野生东北豹的数量超过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6群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近年来发现了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17个新物种。

  按照《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我国共布局有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其中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9万种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关志鸥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出台国家公园法,高质量建设第一批国家公园,并积极推进设立新的国家公园。通过国家公园的建设,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关注3

  耕地保护考核和粮食安全考核“合二为一”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介绍,去年,我国推动耕地保护考核和粮食安全考核这两项考核“合二为一”。今年初,中央已经印发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办法,对考核的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步骤、考核结果运用等作出了全面规定,考核工作的整体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

  制度框架的建立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落实党政同责,明确国家对各省(区、市)党委、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实行一年一考核;其次,突出考核重点,明确对突破耕地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体现严管严保的坚决态度;再次,考核程序设置了省级自查、实地抽查等环节,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此外,明确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评价、政绩考核、审计问责等重要参考,还将根据各地耕地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实施经济奖惩。刘国洪表示,目前,自然资源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与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一道,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

  关注4

  明确“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格局

  我国已经明确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格局。

  围绕“三区四带”,自然资源部布局实施了51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000万亩。比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流域,经过治理后,乌梁素海整体水质得到提升,栖息鸟类的物种和数量都明显增加。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获评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被评价为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此外,累计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435万亩,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2000公里、滨海湿地60万亩。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预计到“十四五”末,将再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000万亩以上。

  关注5

  “多规合一”要求保护好地域特色多样性

  去年,我国首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是整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多规合一”的新规划。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表示,“多规合一”不仅要处理好原有不同规划的矛盾和冲突,整合已有规划的优势,还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各地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好地域特色多样性,充分发掘区域自然和历史文化及景观资源,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塑造本地特色优势,改变传统工业化标准化的“千城一面”现象,从而提升区域影响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此外,“多规合一”有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的优势,通过城市“细胞疗法”促进“城市病”治理。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