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北京新闻

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开幕

大会将持续两周,800余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学者参会,展望基础研究发展方向

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7月16日,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的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新京报讯 (记者张璐)7月16日,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幕。这是国际基础科学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重点围绕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大会颁发了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和前沿科学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以及大会主席丘成桐致开幕辞。菲尔兹奖得主大卫·曼福德、马克西姆·孔采维奇、洛朗·拉福格、安德烈·欧克恩科夫、考切尔·比尔卡尔、阿莱西奥·菲加利、雨果·杜米尼尔·科平,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姚期智、阿迪·萨莫尔,诺贝尔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国际数学联盟主席中岛启以及五十余名各国院士,10余所国内高校的校长受邀参会。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众多国际学术组织的代表们、国际知名科学大奖获奖者以及国内各高校院所的学者。

  记者了解到,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将持续两周,三百余名海外顶尖科学家与国内一流学者共八百余人,深入探讨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展望基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五百余场大会报告、专题学术会议以及卫星会议,将为国内外学者交流与共享学术成果搭建桥梁。会议期间,来自中国各地高校就读基础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将通过学术海报的形式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青少年代表以及热爱基础科学、支持基础科学发展的各界人士,将参与大师面对面环节,聆听科学家们对于数学、物理、人工智能等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畅想,并与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对话。中国当代数学展览拉开序幕,展现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与成果。

  本届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承办,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协办。

  科技部副部长 张广军

  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在致辞时表示,中国政府坚持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近年来,我们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和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同时注重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已布局规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7个,建成运行35个。”

  张广军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坚持通过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我国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117个国家签订了科技协定,加入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并加快推进中国牵头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他说,科技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力度,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积极为各国科学家开展基础科学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北京市副市长 于英杰

  北京将加快出台并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方案》

  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在致辞时表示,北京聚集了近百所高校、近千家科研院所、2.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建设科技强国和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肩负着重大使命。“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优势,研发经费投入保持在6%以上,其中用于基础研究占比达到了16%。”

  他表示,面向未来,北京将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北京将加大基础科学发展支持力度,强化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布局,加快出台并实施《北京市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方案》,形成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北京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依托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合作共享机制,支持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全力支持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同时,竭力打造国际化人才环境,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在北京干事兴业提供广阔舞台。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 丘成桐

  基础科学是引领人类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著名数学家、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院士在致辞时表示,基础科学是全人类知识的基础,是人类理解数学、理解世界、解释自然、探索宇宙、驱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在内,所有基础科学的研究都在不断解释自然界深奥的秘密,引领我们走向知识的高峰、挑战未知的边界。我们更要意识到,基础科学是引领人类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他说,在大会期间,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分享和交流,展示他们在基础科学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期待我们的对话跟讨论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他还表示,聚集如此众多世界一流学者来到中国探讨学问,这是前所未有的盛事。“我期待通过大规模学术交流,能够为世界基础科学发展作出贡献。希望国际知名学者,特别是成就卓著的学者,加强对中国的了解。同时,希望年轻学者、学生们积极与世界一流学者交流,从而树立明确的目标。”

  图灵奖获得者 姚期智

  要应对AI浪潮带来的结果 但千万不能停止相关研究

  7月16日中午,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举行媒体见面会,多位科学家回应了媒体关注的话题。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表示,人工智能浪潮会带来人类部分工作被取代等问题,人们要应对这一浪潮带来的结果,但重要的是千万不能停止人工智能的研究。

  姚期智称,最近几年,人工智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前,艾伦·图灵提出“未来机器可以像人一样谈话”的问题,目前,这项看起来不可能的工作已经被完成。一年以前,他和同事都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是未来很久才会发生的事,目前,大多数同事都觉得,通用人工智能能够取代很多人类的工作,对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形势都会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这是值得所有科学家了解和探索的事情。此次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包含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多位专家将对此发表见解。

  他认为,对于人工智能这样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科学,国家和社会应尽力培植,创造环境让大家都能够用好奇心发现他们想解决的问题,互相讨论并进行国际交流。未来,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发挥力量。

  针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问题,他认为,首先要把本科生教育搞好,让大学中有非常好的年轻学者,再就是把研究生教育办好,培养出世界上顶尖的博士。目前,有很多人工智能的研究学者加入教师的队伍,这些人将来将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

  “有很多人说,人工智能的浪潮每隔若干年有高有低,但这次是真的浪潮,我们可以完成以前想都不能想的问题。”他也坦言,人们仍然要应对这一浪潮带来的结果,比如一些工作将被取代,一些人需要转行。同时要防范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不良行为。也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使得机器人变得无法控制。这些问题不容易解决,需要学者进行研究。他认为,可以先从立法管制做起,重要的是千万不能停止人工智能的研究。

  他说,科学的大门一旦打开是挡不住的,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来参与,鼓励科学家进行研究,像这种重大的问题只有科学方法能够解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