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高井村新乡贤刘玉春:
| ||
|
在朝阳区高井村,刘玉春家是远近闻名的和睦大家庭,三世同堂,一家十二口人,每到节假日都要组织家庭聚会,兄弟姐妹们从来没红过脸。今年80岁的刘玉春,是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说起几十年的治家经验,刘玉春总结为简单的八个字“量宽福厚,家和事兴”。
近期,刘玉春被评选为高井村新乡贤,还被聘请为高井村青少年暑期小课堂的宣讲员,作为经历了高井村巨变的老一辈,“累也受过,福也享到了。”刘玉春感叹生活的变化,她准备给村民讲一讲几十年来高井村的巨大变化,传递文明家风家训。
村中巨变
半个世纪 穷村变小康村
花白的头发,纤瘦的身材,刘玉春站在讲台上,格外有精神,每次要做演讲,刘玉春还会提前把演讲稿背下来。
在刘玉春看来,以前的高井村是方圆乡镇里最穷的村,村民主要依靠种地养殖为生,村里以前有条河,村民都住在河两岸,但是河水却是臭的,人们都不愿意往河边走。
“村里的变化是从这条‘臭水沟’开始的。”在刘玉春的印象中,“从上世纪70年代初,高井村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河道封了起来,原来的臭水沟变好了,也没有臭味了,人们经常在河边往来。”
高井村地处城乡接合部,下辖高井、兴隆庄、太平庄、白家楼4个自然村,与京通快速路和朝阳北路相连,西邻北京商务中心区,东接中国传媒大学,地理位置优越,这个含着“金汤匙”的村子,也曾一度面临着发展上难啃的“硬骨头”。
村里的征地拆迁多、失地农民多、流动人口多、遗留问题多,与此同时,发展空间少、就业岗位少、农民收入少、文化活动少,村民的人居环境整治难、治安管理难、就业保障难、民心凝聚难,面对这“四多、四少、四难”的问题,高井村在“减”字上转型、“富”字上创新。
依托区位优势,高井村大力发展传媒文化产业,2022年高井村产值78亿元,每年高井村集体可支配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
如今的高井村,村民住进了白色小楼,村里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井道德讲堂里,挂着刘玉春演讲的照片。作为宣讲团中年龄最大的宣讲人,也是村里的第一批巾帼志愿宣讲员,刘玉春将村里的大事小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给村民乃至下一代。
截至目前,刘玉春已经在村里宣讲10余次,听众近2000人次。刘玉春演讲的故事,还上了电视,受到了关注。
治家经验
量宽福厚 家和事兴
作为高井村新乡贤,刘玉春与左邻右舍的关系,相处也像家人,“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刘玉春和邻里相处时,从不说别人闲话。在她看来,这也是邻里关系和睦的法宝。
1962年,刘玉春从学校毕业,回到村里参加劳动,那时候村里有小麦专业队,刘玉春就跟着老师傅学手艺。后来,刘玉春进入猪场上班,在工作的业余时间,还给单位的同事们读报纸、做墙报。“那时候厂里的同事都在一起,一听说哪放电影,都会一块去看。”刘玉春说。
刘玉春生长在一个大家庭,加上兄弟姐妹,家里一共有9个孩子。自打刘玉春有记忆起,接受到父母的家庭教育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谦让,大的要让小的,小的做错了要赔礼道歉。
这样的家教家风,也延续到了刘玉春婚后的治家理念。
在高井村,刘姓和马姓都是大家族,刘玉春从老刘家嫁到了老马家。和丈夫结婚后,刘玉春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如今,孙子都快30岁了。每年刘玉春和老伴过生日,孙子和外孙都会给老两口准备生日蛋糕。为了让老两口享受天伦之乐,平日里,儿女们会主动回家来陪老人解闷。
说起几十年的治家经验,刘玉春总结为八个字,“量宽福厚,家和事兴”。在刘玉春看来,家和才能万事兴,她和老伴平时喜欢绣十字绣,不仅自己家里挂满了十字绣,还给亲戚朋友们每家送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刘玉春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将家和万事兴的家风,在高井村传递下去。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