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0:人物

朝鲜语联络员文圭焕:

凭借“乡音”巧俘敌军

2023年07月2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文圭焕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 赵子轩 摄
89岁高龄的文圭焕仍旧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他向记者展示了常看的书籍。新京报记者 赵子轩 摄
1960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向文圭焕颁发了三等功奖状。新京报记者 赵子轩 摄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曾有一群特殊的士兵,他们用朝鲜的乡音感化着乡亲与敌军俘虏。如今89岁的文圭焕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朝鲜语联络员,文圭焕两度入朝作战,他参加过上甘岭战役,亲眼目睹一个连的战友在一天内全部牺牲。

  在1951年第一次停战谈判期间,文圭焕所在部队在撤离前线途中,与韩国敌军发生了“混趟”。在双方都发蒙的时刻,文圭焕沉着冷静应对,让对方误以为他们是友军,最终成功俘虏了敌军。

  

  为故乡而战

  1934年,文圭焕出生在现韩国东南部的庆尚南道。由于日本侵占朝鲜,6岁的文圭焕随着家人坐火车来到中国逃难。

  虽然一直读朝鲜族学校,但初中时学校每天安排一节汉语课,加上平时经常接触中国小孩,打闹玩耍中文圭焕就学会了汉语。

  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战争爆发了。1951年3月,17岁的文圭焕报名参军。当时的他瘦瘦小小,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还不到100斤。征募的官兵劝他,“这么小,不怕战争吗?还是回去念书吧。”

  文圭焕不同意,朝鲜是自己的故乡,他要和参军的哥哥一起战斗。“年轻人没什么怕不怕的,打仗嘛,死伤都是正常的事,有啥了不起的。”

  测试汉语能力时,文圭焕磕磕绊绊地念着《东北日报》,读完了,他就被选为了南方部队12军31师91团的朝鲜语联络员。因为个子小,团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文子”。

  1951年4月,文圭焕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志愿军每天从夜里8点走到凌晨2点,只走小路,不走大路,哪里有树林,哪里就是宿营地,雨衣一铺就是一张床。

  这样的行军方式躲过了美军的侦察机,也难倒了不熟悉地形的志愿军们。这时候翻译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朝鲜的口音为文圭焕争取到了当地老乡们的信任,有了他们的带路,志愿军一宿能走七八十里。

  走了18天,团部终于抵达了前线。文圭焕记得,当时朝鲜政府下令,地方粮库有什么,就给志愿军们提供什么。

  文圭焕跟着其他志愿军士兵每人领10斤苞米。“我们用老百姓的锅炒熟,装干粮袋里,这些粮食能支撑7天。”

  有一次文圭焕险些失去听力。当时他跟着通信员去炊事班打饭,美军飞机扔下来20多发炮弹。文圭焕躲进了防空洞,炮弹打在防空洞角上,好在没有爆炸,文圭焕只是被周遭的石块、木头压着出不来。

  战友将他们连刨带拽地拔了出来,文圭焕发现自己听不见了,军医处理一番后,才勉强恢复。后来参谋长调侃他:“小文子,你行啊!看来美国制造的炮弹也有不响的。”

  作为朝鲜语联络员,文圭焕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劝说和审讯俘虏。

  在打防御战时,相比美军可以用飞机广播做宣传,文圭焕只能拿着喇叭喊“我们是志愿军,优待俘虏,你们过来吧!”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喇叭的声音实在太小,文圭焕只能等抓到俘虏后再聊。

  在1951年第一次停战谈判期间,文圭焕所在部队撤离前线途中,捡了不少美国人扔的雨衣。志愿军战士们穿上之后,与敌军发生了“混趟”。

  双方都在找部队,有点走蒙了,文圭焕问他们,“你们是哪个部队?”得知对方是梨花部队的士兵后,文圭焕立即用朝鲜语回了一句,“我们是一个部队的啊。”

  几个敌军士兵信以为真,稀里糊涂走了三五里地才发现不对劲。“我告诉他们,志愿军优待俘虏,不会打人,有吃的也不会饿着他们。几个人就老老实实跟着走。”凭借着真诚,文圭焕成功抓获了5名敌军士兵。

  “一个连,一天就没了”

  1952年10月14日,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著名的“绞肉机”之战在上甘岭开始了。这一场战斗让文圭焕第一次认识到什么叫“枪林弹雨”。

  李峰在《决战朝鲜》一书中描绘了当时的场景,敌军320门大口径火炮和27辆坦克同时向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猛轰,平均每秒钟有6发炮弹落在中国军队两个连队的阵地上。短短一天时间,上甘岭山头就被削低了两米。

  15军45师作战科长宋新安在向军长秦基伟报告伤亡情况时号啕大哭。秦基伟告诉他:“15军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国内15军这样的部队多的是,上甘岭只有一个!”

  美军指挥官范弗里特计划只用5天损伤200人的代价拿下这两个山头,但事实上,他用了43天时间,填进去2.7万人,以惨败告终。

  11月5日,15军45师步兵部队开始撤出597.9高地,文圭焕所在的12军接替15军打完了上甘岭战役的后半截。文圭焕记得,阵地所有的树都烧没了,敌人依旧不停地向这两个高地扔炸弹。

  12军没有辱没“虎贲之师”的名号,坚持到了11月25日打赢了这场战役。“我亲眼看到一个连,一天就没了。”文圭焕哽咽地回忆着这段历史。

  据统计,190多万发炮弹、5000余枚炸弹,被投射到上甘岭阵地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与“联合国军”双方共投入10余万人殊死拼杀。中国军队阵亡7100余人,伤8500余人,敌我伤亡比为1.6:1。

  志愿军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枪林弹雨留给了每个人挥之不去的伤痛。12军回国后,文圭焕回到丹东休整一个礼拜,因为年轻体壮又没有受过重伤,文圭焕跟随50军二度入朝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部队教导员告诉文圭焕,在他随12军回国时,档案里就将他列为了入党积极分子。在教导员的鼓励下,他留在了部队里,成为了副连长。读书深造后,文圭焕又担任过连长、指导员、团政务处副主任。当连长的时候,他还荣立了1次三等功。

  1978年文圭焕退伍,将家安在了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受父亲的熏陶,选择入伍当兵。文圭焕支持儿子的选择,“男人当兵是好事,为国家奉献很有必要。”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李昨非 赵子轩 实习生 吴依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