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圆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圆桌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讨会:

生态资源价值化的中国路径和全球贡献

2023年08月1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阳能
汪军
8月9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举办“中国式现代化的绿水青山之路”生态日主题研讨会。B10-B11版摄影/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吉喆

  全国生态日的设立,是“两山”理念的具体实践,是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以全国生态日的设立为契机,8月9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举办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绿水青山之路”为主题的生态日研讨会。

  研讨会上,兴业研究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高级研究员阳能,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气候风险项目负责人刘君言,气候未来创始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分别从金融机构、环保组织、双碳从业者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我国生态价值机制建立与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等多个议题。

  与会嘉宾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从源头治污走到了系统化的生态治理。同时,中国探索实践也具有世界意义。嘉宾呼吁人们认识到生态危机正在加速的现实,并且加速构建碳减排的方法学,积极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绿色消费转型,推动全社会的共同气候行动,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夯实生态价值转化基础拓宽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研讨会上,刘君言指出,我们一直在讲生态价值,它是我们在计算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被计算进去的成本,我们以前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用的核心指标体系是GDP(国内生产总值),GDP只计算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一个增长值,但是没有计算付出的成本。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反思增长逻辑,增长逻辑里我们的指标体系要变,要重新加入生态价值等成本。

  然而,一直以来,生态价值核算的一个难点是生态缺乏一套科学的、广泛接受的价值测算评价体系。只有建立生态价值科学评价体系,才能形成森林、流域、湿地、海洋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和核算技术规范。汪军表示,生态价值的体现,本质上依靠区域之间或是行业之间的生态补偿。建立生态系统评估体系与核算机制,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

  建设生态价值转化的制度基础后,还要拓宽生态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要培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市场,进一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更多利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杠杆治理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有效机制。阳能列举了目前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工具,“比如说我们的环境权益市场,通过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以及碳排放权市场等,不断约束市场主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行为,将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逐步内部化,实现生态价值的转换,不断挖掘和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

  双碳目标的实现要从政策到市场再到公众

  “双碳”目标的确定,意味着政策将进一步朝向鼓励和推动开发利用的低碳化乃至零碳化方向转型。双碳目标提出后,双碳“1+N”政策体系应运而生,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刘君言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核心作用是用政策制定倒逼产业转型,如果没有顶层设计倒逼的话,过去僵化的经济体制很难有像现在这样的快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将以史上最短时间完成全球最高强度的降幅进行碳排放,来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举措是推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新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阳能指出,尽管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产业转型存在很大压力,欧盟称之为绿色通货膨胀,我们国家习惯叫绿色溢价。“压力存在的原因是整个产业绿色发展的价值链没有打通。举个简单的例子,企业花了更多钱投资绿色产业,但是成本会转嫁给消费者,产品价格高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对于企业来说是受损的,我们金融机构会持续关注这一部分并呼吁尽快出台转型金融的政策体系。”

  企业绿色转型的实质是一种追求自身可持续成长且能够与外部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战略转型模式。只有企业在逐利的过程中将自身通过“绿化”获取的经济效益与在社会生态安全领域承担环保责任的社会效益当作企业获得最终收益的潜在驱动力的时候,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生长环境、长足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践行“两山”理念、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靠政策和市场层面自上而下执行,还要靠公众自下而上响应。阳能表示,公众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除了低碳意识的培养,国家还要积极开展基于产品的碳核算指南的方法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低碳产品,让消费者通过日常商品的购买和选择来助力绿色低碳产品的发展,并为高碳消费行为支付更多的成本。汪军在研讨会上举了产品碳核算重要性的例子,“就好像买瓶水,我只有知道每瓶水的碳足迹,才会知道买哪瓶更低碳。想要公众参与,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就是让公众能够了解产品碳排放数据的碳标签,这样公众才有选择权。加快推进产品碳标签的推广才是推动全民参与碳减排的最佳路径。”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阳能:

  金融机构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大有可为

  在第一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为了深入探究生态对于中国和世界的价值,回顾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历程,分析生态资源价值化路径,8月9日新京报贝壳财经会客厅主办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绿水青山之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兴业研究公司兴业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高级研究员阳能,从金融机构角度深度阐述了我国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历程,并讲述了金融机构如何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当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阳能介绍,兴业银行是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和绿色金融业务的先行者。2022年9月22日,在我国宣布双碳目标两周年之际,兴业银行成员机构兴业研究公司基于原绿色金融研究团队,升级组建了兴业碳金融研究院。

  研究院将从四个方面赋能、支持生态价值转化。

  一是积极建言献策,承接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关于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领域的课题项目;二是积极与国际知名机构开展广泛合作,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引进国际先进经验,也为国际提供中国方案;三是深化绿色金融重点领域研究,建设绿色金融智库,连续五年发布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指数,研判绿色产业热点和行业风险,前瞻发展趋势;四是赋能兴业银行“绿色银行”建设,深入开展绿色债券、碳市场与碳金融、ESG等领域的研究,支持兴业银行助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阳能表示,金融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赋能、支持生态价值转化。

  首先,帮助企业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金融机构可以引导并帮助客户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披露,通过这种披露防范企业的生态风险,从而也可以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投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风险管理。

  其次,以多元化金融服务推动生态价值转化。金融机构可以基于环境权益市场开发多元金融服务和产品,为市场主体开发生态价值拓展融资渠道。金融机构也应积极支持生态农产品、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多种助力生态价值化新业态的发展,助力市场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

  最后,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碳账户”激励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未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要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的创新和支持,需要金融机构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贡献中坚力量。阳能表示,“当前绿色发展领域投融资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制约了我国绿色低碳目标的落实,绿色转型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为此,阳能介绍,兴业研究公司兴业碳金融研究院未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成为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双支柱”。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是未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重点之一。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一方面传统行业在我国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较大,发挥着稳经济、稳增长、稳就业的中流砥柱作用,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减排任务重、减排潜力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为明确金融支持高碳行业和项目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范围,人民银行加大了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制定力度,已初步明确了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各地也在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绿色发展重点,探索制定地方层面的转型金融政策体系。

  二是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发展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均是金融领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在服务对象上也有着一定的重合,“三农”、小微企业、个人等既是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我国打造绿色农业、绿色产业、绿色创新、绿色消费的重要落脚点。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不够“普惠”,主要集中于支持大中型的基础设施类建设。未来,我国绿色金融要向普惠领域延伸,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最后是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日益强化。全球一致的可持续与气候信息披露标准呼之欲出,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可能成为财务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将对金融机构未来资金的投向产生引导和约束作用。

  痛点:我国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存在完善空间

  在谈及当前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阳能表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改善汇聚了最广泛的民意支持。绿色消费是促进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目前消费者缺乏购买绿色低碳产品的有效渠道,缺乏绿色产品的认证体系是一个关键原因。

  当前我国正在抓紧制定针对区域层面(国家和地方)、行业企业层面、产品层面三类核算对象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为碳核算相关工作的开展构建方法学体系。“没有方法学作为基础,就难以开展各种层面的碳核算。而在未来,通过银行‘碳账户’,根据产品碳足迹进行低碳产品认证,激励企业和消费者,实现绿色供给驱动和绿色需求拉动联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阳能说道。

  “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研究机构,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继续针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四大领域,持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助力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阳能表示。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任大明

  浙江大学碳中和客座讲师汪军:

  完善生态价值量化机制助力“两山”转化

  8月9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举办“中国式现代化的绿水青山之路”生态日主题研讨会。研讨会上,气候未来创始人、浙江大学碳中和客座讲师、《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从量化角度阐述了生态价值量化机制的重要性和机制健全的紧迫性。

  赋予“绿水青山”具体的“价值标签”

  汪军表示,生态价值的体现,本质上依靠区域之间或是行业之间的生态补偿。建立生态系统评估体系与核算机制,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要把生态价值变成基于生态保护的标准化产品,比如REDD+(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加上森林可持续管理以及保护和加强森林碳储量),就是将生态价值量化的方法,赋予“绿水青山”具体的“价值标签”,对全球范围的生态保护有积极意义。

  “一定要是标准化产品才比较容易流通,可量化可交易的标准化产品不仅可以实现一个地区的生态价值,而且全球都可以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价值来买单。”汪军还补充,“生态价值影响范围这方面,也需要一个评价机制。就比如说地域范围,要加上风向或是水流流向的标准,让影响范围尽量准确。”

  “让所有产品都有碳标签,公众才有选择权”

  生态保护不仅要靠价值量化机制,还需要全民参与,国家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就是要提高全民的参与度。

  汪军表示,提高全民参与度,一是公众观念要改变,二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必须营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全民保护生态环境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另外,目前为止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减排这件事需要有反馈,比如说我想要买低碳的产品,现实情况是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产品的碳足迹是多少,想要公众参与的话,我觉得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就是让公众能够了解产品碳排放数据的碳标签,这样公众才有选择权。所以,我认为加快建立我国产品的碳足迹核算规则,加快推进产品碳标签的推广才是推动全民参与碳减排的最佳路径。”

  化石能源“搁浅资产”,值得全社会关注

  研讨会上,在被问到实现双碳目标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汪军提到“搁浅资产”。他指出,全球范围内,从化石能源时代转向零碳能源时代不会一蹴而就,中间就会有很多化石能源投资的“搁浅资产”。所谓化石能源的搁浅资产,是指这些资产在投资之初就考虑了数十年的回报周期,但因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这些资产大多撑不到预期的回报周期就会停止,这样就造成了剩余资产的搁浅。这些资产可以是固定资产、专利技术,也可以是一个人的知识。

  “化石能源使用减少造成的这部分‘搁浅资产’,怎样能够比较平滑地转移到零碳产业里面去,是值得从各个层面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所有化石能源公司及相关产业的从业者来说,建立底线思维、未雨绸缪总是必要的。”汪军说。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