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奥本海默 “盗火者”的重负

2023年09月0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刘晓斐

  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到原子弹爆炸升腾起的蘑菇云。对于整个人类历史来说,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决定性时刻”。一个月后,原子弹被美国投放到日本的广岛、长崎,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遭受核辐射的永久创伤。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结束,世界的秩序也被彻底改变。

  站在风暴中心的是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舵手、日后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罗伯特·奥本海默。核弹在日本爆炸后,他对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感觉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此后,他试图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影响政策,推动国际社会对原子能使用的监管,呼吁人们重视核武器可能带来的灾难。然而,这一切都无法让他摆脱持续至今的争议。有人认为,他领头的原子弹研发本就是为了打击邪恶,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也有更多人认为,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他在政治上的天真让世界笼罩在核威慑之下。最适合他的形象或许是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新的人类文明带来了火种,却难以控制它失控地燃烧。

  在伦理的重负之外,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的风潮中,一直热心正义议题、活跃于公共生活中的奥本海默更受到来自军方、政界的监视、审问与构陷。奥本海默跌宕的一生,不仅是一个经典的科学史样本,更成为我们反思诸多关键社会问题的入口。

  近日,由知名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拍摄的传记电影《奥本海默》在中国内地上映,由普利策奖得主凯·伯德等撰写的同名书籍《奥本海默传》经过全新的翻译和审校也刚刚问世,都收获了巨大的关注。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奥本海默及其同伴开启的世界中。奥本海默等人面临的历史之问,同样也是今天的时代之问。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