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北京文化守护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北京文化守护人

时金亮 “点亮”戏楼灯笼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7月26日,延庆区永宁镇西关村,时金亮身着“公子”戏服表演踩高跷。
7月26日,延庆区永宁镇西关村,时金亮手持自己制作的“戏楼灯笼”。 B04-B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7月26日,时金亮在家中院子里的玉米地。
7月26日,时金亮穿好戏服,准备开车与朋友集合。
7月26日,时金亮在父母帮助下穿上戏服。
7月26日,时金亮在家中由单人床改装成的工作台前制作“戏楼灯笼”。

  时金亮,延庆区永宁镇西关村人,北京的哥,延庆永宁西关戏楼灯笼非遗传承人。延庆戏楼灯笼制作手艺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时金亮对戏楼灯笼痴迷,不跑出租的时候,就回到村子,制作戏楼灯笼。他手艺精湛,延庆高跷表演中的戏楼灯笼,大部分出自时金亮之手。

  延庆永宁镇西关村广场上,49岁的时金亮踩着高跷,一副古代“公子”扮相,手里的戏楼灯笼随手舞动,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光影。

  时金亮是延庆区级非遗“永宁西关戏楼灯笼”的传承人,还是一名北京的哥,出车的时候满北京跑活儿,不出车的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回到村子,开开心心制作戏楼灯笼。

  “永宁西关戏楼灯笼”的制作手艺已传承了一百多年,舞台、帷幕、飞檐翘角,古戏楼里有的,戏楼灯笼都有。时金亮手艺精湛,如今延庆高跷表演中的戏楼灯笼,大部分都出自时金亮之手。

  “闭关”数日只为做戏楼灯笼

  老式木板单人床上,高粱秆、金粉纸、老虎钳、乳胶枪等随意散落,即便是白天,时金亮也习惯让床上的一盏小台灯亮着。“戏楼灯笼的制作都是细活儿,太费眼睛。”

  时金亮说,戏楼灯笼的制作技艺在村里流传了百年,他的手艺就是小时候从外公和父亲那里学来的。“制作流程会了,剩下的就得自己琢磨。”

  说话间,时金亮从床板上的一捆高粱秆中抽了一根比较粗的,往裁好的金色贴纸上一放,一滚、一卷,戏楼灯笼骨架的材料就算做好了。用大头针将刚卷好的金色高粱秆固定出一个正方形框架,框架内嵌入横梁,用胶枪把红色的碎布头往上面一贴,一面“墙壁”就诞生了。重复几次这样的工序,戏楼的框架就能大致呈现出来。更细碎的格格框框、边边角角就要用更细的高粱秆、更碎的布头,也更考验耐心和技术。

  对于戏楼灯笼制作,时金亮从不缺乏耐心,有时候做入迷了,他能三五天不挪窝,直到完成所有制作步骤,点亮一盏新的戏楼灯笼。

  戏楼灯笼历经百年并非一成不变

  戏楼是戏楼灯笼最经典的形状,也是时金亮最钟爱的款式。“很多人第一次听名字,都以为是挂在戏楼上的灯笼。其实,它只是外观像戏楼,才叫戏楼灯笼。”

  古戏楼、古戏台,最早用于祭祀和祈神活动。北京古戏楼现存60余座,其中延庆区保存有10座,是北京的戏楼大区。

  古戏楼凝聚着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戏楼灯笼则是这种智慧和精神的一种缩影。时金亮说,现在的戏楼灯笼历经百年,并非一成不变,经过一次次的改良和创新,才变成现在的样子。

  时金亮介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的戏楼灯笼,外表糊白色窗户纸,点蜡烛照明,古色古香,但短板是色彩单调、容易发生火情。到了上世纪80年代,商店里出现彩色皱纹纸,戏楼灯笼也就有了颜色。后来,有了LED灯,戏楼灯笼里的蜡烛也被取代了,皱纹纸又被换成了结实耐用的绸布。

  想要对得起百年传承

  时金亮的父母年轻时都爱做戏楼灯笼。他曾和母亲一起完成过一件西关村玉皇阁戏楼灯笼,细致入微。也曾一道做出过永宁阁戏楼灯笼,永宁阁是北京世园会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物。2022年冬奥会前夕,时金亮把全家人对家门口盛会的期盼,寄托在了戏楼灯笼上,将各种冬奥元素融入戏楼灯笼里。

  也不是没有人劝过,不必每一盏戏楼灯笼都那么精益求精。时金亮嘴上不反驳,心里其实是不乐意的。时金亮说,他有自己的工作,做戏楼灯笼并不是为挣钱,单纯是因为喜欢。用心打磨每一盏戏楼灯笼,是因为想要对得起百年传承。

  传承戏楼灯笼这件事儿,时金亮一直默默搁在心里。他是的哥,满北京城跑活儿,遇到健谈的乘客,总会聊一聊延庆永宁镇西关村的戏楼灯笼。北京的出租圈里也有不少人知道时金亮,知道他有门好手艺。

  很多人眼中的北京是现代、是繁华,但在时金亮眼中,北京也是历史、是文化、是传承中的变化。每天穿梭在北京城,经过故宫、北海,或是鸟巢、水立方、中国尊这样的地标建筑时,时金亮都会刻意放慢车速。此时,在他的心中,北京的这些高楼广厦已经化身为戏楼灯笼的雏形,在他眼前徐徐点亮。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