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北京文化守护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北京文化守护人

丁石锁 旱船上的“白娘子”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8月16日,丁石锁与延庆旱船“三只船”。B06-B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8月16日,人们合力将延庆旱船的构件从存放处抬出。
8月16日,丁石锁在指导延庆旱船“三只船”训练。
8月16日,延庆旱船“三只船”中的小青(左)和白娘子(右)在戴头饰。
8月16日,丁石锁的徒弟邱振飞在为延庆旱船“三只船”表演者化妆。

  北京文化守护人丁石锁,延庆人,打小儿跟着父亲后面“跑船”,玩旱船和很多技艺一样,得有毅力,讲究天分,无论到什么时候,玩旱船的坚持和“讲究”不能变、不能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延庆旱船”的第三代传承人。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75岁的老爷子丁石锁,只要往旱船里面一站,立刻就“起范儿”了,浑身上下透着精气神儿。

  作为延庆旱船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丁老爷子打小儿跟着父亲“跑船”。有人叫“跑船”,有人叫“闹船”,陆地行舟,主打的就是热闹。这里面最传统的节目是《白蛇传》,丁石锁旱船版的“白娘子”,就这样从青年“闹”到了白发。

  漂亮的延庆旱船,现在是国家级“非遗”。这项绝活儿传承至今也面临着挑战,丁石锁说,玩旱船和很多技艺一样,讲究天分,可坚持下来,得靠毅力,无论什么时候,有些老“讲究”不能丢。

  水不洒,才算跑稳了

  延庆旱船是延庆民间花会的艺术形式之一,表演者在陆地上模拟水上行船的细节。最早的旱船是由两个人共同驾一只大船表演。直到1937年,大船改成了小船,用三只小船拼成一组互相追逐,最多时达到了九只船。

  丁石锁的父亲丁泰是“三只船”表演的第二代传承人。从五六岁开始,丁石锁就跟着父亲丁泰耳濡目染学习玩旱船。“每年正月十五有好多花会,父亲在花会上表演,我就跟在后面,边看边学。看着看着,自己就会了。”

  丁石锁说,旱船讲究稳、漂、快、转。“稳”是在表演时船不能上下颠、左右晃,要跑得特别平稳;“漂”是在跑的时候有上下起伏,表现出水面有风的感觉。“快”顾名思义就是得跑场跑得快。“跑八字、跑三角,鼓点得脆,小碎步得跟着鼓点跑起来。最快的时候,鼓点一分钟能达到一百二三十拍,考验的就是脚底下的功夫。”丁石锁一边说着,一边用双手打起了拍子,脚下倒起了小碎步。对于“转”,丁石锁说,“即使‘转’的时候也不怕快。仨船,顺时针逆时针转,越快越好。稳中求漂,漂中有快,快中有转。”

  在丁石锁眼中,有天分的,很快就能跑得又快又稳。没天分的,再怎么练也跑不精,“在船围子上面放一碗水,快速地跑起来,水不洒,才证明是跑稳了。”

  老榆木做成的旱船

  旱船看似粗犷,其实每一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丁石锁告诉记者,旱船由船顶、立柱、船身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船身里面是支架,外面用绘有金鱼、莲荷、波浪和腾龙等图案的布幔围成小船形状,船身正中留有六十厘米见方的空间,演员站在其中,用两根布带将船挎起来表演。

  过去的旱船都是实木做成的,一只船的重量就有五六十斤,跑起来,加上风的阻力,重量感觉得有百十来斤。初学的人,肩膀磨破、勒出血印是家常便饭。“延庆在古时候就算塞外,冬季风大,旱船做这么大,是因为底盘较重不易被风吹倒,跑起来也平稳,也正好应和了延庆人四平八稳的讲究。”丁石锁说。

  仔细端详旱船,每只船都有船头彩绘和六个侧面彩绘,“三只船”船头的彩绘一般是海上日出、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侧面彩绘更是包括了十八种图案。

  三只船所演绎的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三位表演者分别装扮成白娘子、小青、许仙的模样,演绎三人游西湖的故事。四角拱头上挂的彩绸绣球分别是白色、青色和黄色,分别代表着白娘子、小青和许仙。

  早年间的旱船是技巧活儿,更是力气活儿,村庄里的大姑娘不适合抛头露面,而且也确实扛不动船,白娘子、许仙和小青的角色都要小伙子们出演。到丁石锁玩儿旱船的年代,已经有女性村民一起琢磨技艺了,但仍是小伙子居多。就这样,丁石锁旱船版“白娘子”,从年轻一直演到了现在,精力或许不如当年,可“稳、漂、快、转”的技巧依旧炉火纯青。

  一分钟能跑上百拍

  “旱船实际叫跑旱船,速度比较快,每一分钟基本都在一百来拍。”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把旱船玩得更精,丁石锁开始系统地学习延庆旱船的音乐伴奏。

  “开场、收场和变换曲牌都由大鼓指挥,每个唢呐艺人会根据表演的不同场景调动演员的不同情绪,即兴变换吹奏。”丁石锁回忆,旱船红火的时候,好的唢呐艺人也跟着抢手。有的村子会不惜花重金,提前一年预约唢呐高手。或者是在本年花会散后,多给一天工钱,以示预约来年。

  可惜即便是曾如此“顶流”的延庆旱船,如今也难后继有人。

  目前,丁石锁有三个徒弟,其中一位名叫邱振飞,是一位“80后”。2011年,邱振飞和另外两位队员在延庆文化馆的牵线搭桥下,给丁石锁敬了茶,拜了师,开始跟着丁石锁系统学习和研究延庆旱船。

  “小时候的延庆县城里,每年到了正月十五都特别热闹,每一个街、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花会队伍,正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旱船队都要进城来表演。现场人山人海。我父亲总会把我举过头顶,让我坐在他的肩头看表演。”邱振飞对延庆旱船的兴趣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学旱船也是学做人做艺

  在丁石锁看来,面临失传的其实不仅是人,随着老一辈旱船艺人的淡出,一些表演套路和老技艺正在被过分简化或面临失传。

  上世纪80年代,流行对旱船进行改造,从木结构改成了铁棍或者是不锈钢材质,甚至可以折叠,让原本笨重的旱船轻便了不少,方便表演者使用。丁石锁说,现在的旱船重三十多斤,但他觉得真不能再轻了,否则玩起来的时候就飘了,旱船的那种沉稳劲儿就表现不出来了。

  老手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被优化或改变,对于延庆旱船来说,有些讲究能变,有些讲究不能变。

  丁石锁说,过去鼎盛的时候,到村里演出,村里一般每晚管一顿饭,“管饱不管好”,“到了一个地方去,人家给东西你该咋玩咋玩,不给东西还得该咋玩咋玩,绝不能懈怠。表演你就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把所有技巧都亮出来,千万不能浮躁,多跟老艺人去交流、学习。”

  玩旱船玩的是水平,更是仁义、是道德,丁石锁会把这些道理讲给徒弟们听。邱振飞也觉得,跟着丁石锁学习旱船,师父教给他更多的是如何做人。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