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梳理北京非遗演出发展脉络,解读“非遗保护”意见与计划,了解其背后保护故事
北京非遗演出如何从“保护”到“重焕生机”?
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北京,今年迎来建都870周年。丰厚的历史传统,让北京更是积淀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北京非遗蓝皮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2月,北京共有非遗资源12000余项,其中京剧、昆曲、太极拳等12个项目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有1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30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此外,全市共有9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2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北京市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相继出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北京市曲艺传承发展实施计划》等法规和政策文件,形成“非遗项目—传承人群—保护实体—宣传展示”等内容全覆盖的配套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得到切实提升。新京报策划此专题,梳理北京非遗演出发展脉络,了解其背后的保护故事。
专题采写
新京报记者 刘臻
专题策划
新京报记者 田偲妮
1 五院团成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程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2022年11月底,随着中国茶的申遗成功,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已达到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35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中,“传统戏剧”随着千百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剧种品类繁多且形式丰富,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院团林立,艺术家云集,演出市场的资源位列全国首位,其中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京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中国评剧院、北京皮影剧团为代表的五个团体,分两批次先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2001年5月18日,有着中国戏曲“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艺术以全票通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非遗”001号,自此以后,沉寂已久的昆曲艺术重焕生机,昆曲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开始被全社会普遍关注,并于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我国于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昆曲被列为新增项目,北方昆曲剧院与上海昆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永嘉昆剧团(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湖南省昆剧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被列为保护单位。目前,北方昆曲剧院拥有以昆曲名家侯少奎,北方昆曲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凤一为代表,共七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
与昆曲共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剧,由北京京剧院担任保护单位。自京剧艺术大师、京剧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先生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以来,北京市共有包括谭元寿、赵燕侠、孙毓敏、李维康等在内的十五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入选。在“非遗”传统戏剧类别中,除了声名远扬的北方昆曲剧院与北京京剧院之外,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以及北京皮影剧团,于2008年一起被列为扩展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保护单位。而在此之前,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智化寺京音乐作为传统音乐,率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以说,经过十余年持续不断地挖掘和整理,北京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居直辖市之首。2020年,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文物保护工作时强调,要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抓好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发展,让大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2023年发布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将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等项目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助力大戏看北京。
2 抢救性保护失传剧目,让剧种重焕生机
近年来,北方昆曲剧院在院长杨凤一的带领下,推动昆曲在当代的发展,让昆曲不再是曲高和寡、缺少现代生活气息的古老舞台艺术。下基层,进社区,进校园……昆曲的受众越来越广,打开市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昆曲艺术。杨凤一介绍,昆曲的音乐属于曲牌体,民国时期一位昆曲艺术家搜集到昆曲曲牌南曲四千多个、北曲一千多个,而今,依然在舞台上使用的曲牌仅有二百多个。从舞台上运用的曲牌逐年递减中可以看出,昆曲的传承迫在眉睫。
多年前,北方昆曲剧院创办荣庆学堂。通过传统折子戏+昆曲知识讲座,以演、讲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普及推广北方昆曲艺术。学堂计划三年传承400出戏,将本来失传于舞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剧目挖掘出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北昆的传承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借助北京市“高参小”模式,北昆把原先集中在大学的演出,拓展到了中学、小学。杨凤一认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大学进校园活动推动了昆曲的普及,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路径”。
作为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是当之无愧的国粹。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朱甲介绍,传承与保护好京剧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工作是要有效挖掘、整理、复排濒于失传、有挖掘价值的传统剧目。北京京剧院于2019年成立了传统剧目工作室,专门对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传统剧目进行深度挖掘,为有价值的老戏拭去历史尘埃,重新整理复排使其重回舞台,增加和丰富首都京剧舞台演出剧目的数量。四年来已积累了约60部作品,尤其今年推出“克绍箕裘灼芳华”——北京京剧院挖掘整理复排剧目展演,即是对四年间挖掘整理复排剧目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参加展演的剧目题材丰富、形态各异、流派纷呈,对京剧的“非遗”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京剧艺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达到峰值时,演出剧目曾高达三千多出,市场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时至今日,北京京剧院作为京剧流派传承积累最丰厚的剧院之一,目前常规演出剧目有三百多出,急需对一些散落在京剧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遗珠”和“宝藏”进行再次发掘,使之成为焕然一新的好戏,北京京剧院创作(研究)部主任郭秋玲表示,“一些濒临失传的剧目只存在于老艺术家的脑海中,如若不尽早进行抢救性保护,或许面临人亡艺绝、永久性失传的后果。因此,传统剧目工作室任务艰巨、工作繁重,四年来挖掘整理复排了几十部传统剧目并呈现在舞台上,有效增加了演出剧目数量。对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复排的过程,也是对剧院‘传帮带’‘一棵菜’精神的践行。此外,在当前数字时代,剧院也有责任义务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建立理论支撑和艺术档案,同时与各大艺术院校建立良好合作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任重道远,需久久为功。”
3 以构建“北京样本”为目标,加大曲艺实践扶持力度
从2006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并于201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保护体系的日渐完善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延续。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截至2022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057名。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中,“曲艺”是各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艺术的特点是“以口语说唱故事”,表演方式是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北京作为中国北方曲艺的重要集聚地和发展提升地,相声、北京评书、京韵大鼓等为代表的北京曲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2021年12月,《北京市曲艺传承发展实施计划》出台,通过八项任务和三项保障措施加大对优秀曲本创作、曲艺演出实践的扶持力度,推动解决曲艺传承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
北京曲艺团为单弦牌子曲(含岔曲)、相声、京韵大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也是其他多个曲种形式的市级、区级非遗保护单位。北京曲艺团长期致力于对非遗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在北京地区多项非遗曲艺传承保护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占据首位。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北京曲艺团已拥有七种鼓曲形式,是北京地区曲种最全的院团。
目前,全团演员共35名,其中非遗传承人9名,皆已成为北京地区青年曲艺演员中的中流砥柱。北京曲艺团团长王跃明介绍,为推进非遗曲艺的传承与发展,北京曲艺团不断为演员搭建展示平台。一方面,鼓励演员恢复、排演经典作品,推出紧抓时代脉搏的原创作品,自2015年复建至今,已恢复经典曲艺作品三十余个,创作的剧目、单体节目近百个,作品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另一方面,为演员举办青年人才展演,提高演员知名度,提高演员责任感。“团里为了培养各类曲艺‘接班人’,一方面为演员锻炼、展示专业才能搭建平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举办专家培训活动,邀请业内知名艺术家到团里开展讲座,助力演员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前辈们的经验。”王跃明表示,在此基础上,北京曲艺团还充分挖掘演员的创作能力,近年来团内近85%以上的作品为自有人才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更加明确了未来北京市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运行有效,法定职责落实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北京样本”构建形成,首都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到2035年,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机制更为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健全,具有北京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典范之城基本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广泛共识,彰显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