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北京文化守护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北京文化守护人

郝叶兴 在圆明园重圆“碎宝”

2023年09月1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8月14日,圆明园,郝叶兴正在进行文物保护巡查。
8月14日,郝叶兴在圆明园内进行文物保护巡查,汗水浸湿了他的衬衣。B04-B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北京文化守护人郝叶兴,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的一名“95后”科员。2018年,郝叶兴入职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次年参与圆明园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修复1860”。他连续参与5期文物修复项目,所修文物包括青花缠枝莲瓷绣墩、康熙团龙纹瓷碗、乾隆梵文青花高足碗、雍正青花碗等。

  眼前只有132件零散的瓷质碎片,它们是一件青花缠枝莲绣墩的残骸,但不知是不是全部碎片,如果不是,也不知能多大程度还原文物。郝叶兴要做的,就是完成这一充满未知的“立体拼图”——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文物修复任务。

  2019年,作为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最年轻的新成员,郝叶兴入职不久就参与了圆明园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修复1860”,自此开始了他的文物修复之路。

  参与“修复1860”

  郝叶兴是一名“95后”。他高中时喜欢历史,不满足于看文献资料,想在动手实践中与历史有更多接触,于是报考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8年9月,郝叶兴入职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第二年,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项目一期工程。郝叶兴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开始了他的文物修复之路。

  在“修复1860”项目一期工程中,6件残损严重的正规官窑瓷器需要修复,包括存有132件碎片的青花缠枝莲瓷绣墩、285件碎片的康熙款团龙纹瓷碗、8件碎片的康熙款红釉瓷碗等。王勉是此次文物修复的负责人兼技术指导,他长期从事陶瓷文物修复工作,曾任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文物修复既要保持文物历史真实性,还要体现其美学价值,需要坚持可逆性、可识别性原则。“我几乎是从零开始,所幸王勉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郝叶兴全程参与修复工作,和团队其他成员奋战38天,复原了6件破碎的文物。

  其中,青花缠枝莲瓷绣墩是郝叶兴修复的第一件文物,这段经历也是他参与五期文物修复工作以来印象最深的。

  132件碎片“精拼细接”

  青花缠枝莲瓷绣墩体量最大,修复起来最困难。碎片足足有132件,不知道能否拼成一个完整器物。面对这种情况,郝叶兴一开始不知从何下手。在王勉的指导下,他开始“预拼接”,即根据碎片上的花纹、厚薄和裂痕形状等,把确定相连的碎片拼在一起。

  由于绣墩的纹饰复杂,找出能拼在一起的碎片很不容易,郝叶兴就这样盘腿弯腰低头坐在地上,在百余碎片中寻找、比对、拼接,时间一长眼花了,就短暂调整,再投入其中。

  过程中,郝叶兴一直很焦虑,因为上百件碎片和整个绣墩的体量相比相差太过悬殊,他不知道缺了多少、缺哪些部分。经过近一周的努力,郝叶兴和同事拼出了绣墩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轮廓,此时,他才感觉如释重负。

  但“预拼接”只是文物修复的开始,接下来还得用手术刀结合酒精等化学溶剂,将碎片上的土锈等清理干净,用试剂粘接碎片,再用石膏、石膏粉或环氧树脂类材料,将文物原始瓷片缺失的地方补配起来。之后通过打磨找平,还原文物的弧度和平面,最后做色、绘纹饰、上釉。

  每个环节完成后,郝叶兴心中都能轻松一些,这是他逐一攻破难题的成果。下一个环节的开始也让他感到兴奋,这意味着离碎宝重圆更近一步。

  下班后,郝叶兴常常埋头于文物修复相关文献,他还曾在家将瓷碗摔碎,练习将碎片拼接、粘连起来。“在文物修复领域从零开始,勤奋练习最重要。”郝叶兴感慨。

  2019年9月,一期完成修复的6件文物在圆明园内开展,受到广泛关注。郝叶兴看见亲手复原的文物在园内展出,感到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带流散文物“回家”

  除了修复文物,郝叶兴还是圆明园文物“追宝人”。

  实际上,圆明园的劫难不止于外国侵略者的劫掠与焚烧,军阀官僚、土匪地痞的巧取豪夺造成了圆明园的劫后劫。上世纪30年代,圆明园遗址开始得到保护,但北平沦陷后,附近贫民、前清太监和满洲旗民等因饥寒所迫而在遗址上开荒,很多文物和建筑构件流散。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持续追回流散文物。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从一亩园、树村、功德寺等拆迁区回收大量砖、石文物,还收到热心市民捐赠的带有“圆明园”戳记的城砖,在圆明园西部景区形成壮观的“文物长城”。

  针对一亩园拆迁区的文物追回工作在2019年末至2020年初开展,郝叶兴参与其中。要追回流散文物,首先要在拆迁区找到文物。

  “我们首先在这片拆迁区走访,圆明园的砖、条石和柱础等构件都很有特色,和一般的建筑材料不同,比如有的砖砌在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长、宽、高和整体规制、是否有人工雕琢痕迹,来判断它是不是和圆明园有关系。”那个冬天,郝叶兴和同事走遍了一亩园拆迁区,寻找并记录被遮蔽、埋藏的流散文物。

  居民间的口口相传也是确认流散文物的主要途径之一。2021年10月,圆明园东南角的福缘门社区启动拆迁,郝叶兴在走访时跟老住户打听到,有圆明园的文物散落在社区内。于是,从2021年秋天到2022年春天,郝叶兴和同事们几乎每个工作日都会去拆迁工地调查。

  想成为“一专多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

  十余年来,圆明园管理处持续开展圆明园数字化复原工程,积极推动“数字圆明园”项目转化落地。郝叶兴认为,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有研究价值,它历经劫难,有教育价值,不论是追回流散文物,还是让文物遗址“数字永生”,都很有必要。

  最重要的是,郝叶兴对文物和遗址有着很深的感情。高中时他在实践中接触历史的愿望,就在瓷质碎片拼接、砖石挖掘和三维文物图上传中得以实现。

  今年7月末,一场140年来最大暴雨突袭京城,郝叶兴担心园内的遗址和文物,日常巡查遗址的工作他做得更细,对负责的70多个石构件看了又看,不漏下任何细节,确认文物安全无虞他才放下心来。

  未来,郝叶兴要在文物修复领域深耕,“我想成为‘一专多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为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