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北京文化守护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北京文化守护人

李德宏 在茂陵旁守护历史

2023年09月1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8月14日,李德宏清理茂陵城墙上的树枝。
8月14日,李德宏在茂陵城墙上巡查。
8月14日,进入茂陵,李德宏随手锁上院门。
8月14日,李德宏在进行茂陵日常巡查工作。
8月14日,李德宏在茂陵内巡查。B06-B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北京文化守护人李德宏,59岁,十三陵中最年长的护陵员之一,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茂陵村村民,自幼在陵园边长大。2003年,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李德宏开始担任十三陵-茂陵护陵员,现为护陵班班长,目睹了茂陵建成后最大规模的修缮,守护未开放的茂陵已有15年。春扫院落,夏打草,秋搂落叶,冬除雪,当代“守陵人”就是把看得见的文物留住,把自己无法读懂的文化保存下来,留给未来任何一个想要读懂这里的人。

  明茂陵的面积不大,1200余步,今年59岁的护陵员李德宏用不到20分钟,就能走完一整圈,他每天至少要走3圈。在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中,目前面向公众开放的只有长陵、定陵、昭陵三座陵寝。未开放的陵园里,护陵员的工作在循环往复中显得孤独而枯燥。对于李德宏来说,从茂陵村上一辈接过接力棒后,作为在咱们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守护人,他需要做的就是拿好这支“交接棒”,把文物完完整整地留给后人。

  护陵十五年

  始建于1487年的茂陵,至今已经跨越了500多年风雨。与十三陵中的大多数陵寝相同,考虑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成立后,茂陵从未开放。

  在明十三陵数以百计的护陵员中,李德宏今年59岁,如今是整个十三陵中最年长的护陵员之一。过去15年,李德宏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茂陵中度过的。

  李德宏是茂陵护陵班的班长,绕陵巡视是他和同事们最主要的工作之一,通过两道门,沿明楼缓坡拾级而上,走过环绕皇帝陵寝的马道,需千余步,近二十分钟。这段路线中,有12处需要通过设备定位、打卡查看的地点。当班的日子,每两个小时就要巡视一轮,李德宏每天要走上三四次,白天走,夜里也走。

  整个茂陵配备了38个覆盖各个角落的摄像头,“线下”巡视完了整个园区,李德宏得回到监控屏幕前,在“线上”锁定画面中的风吹草动,白天看,夜里也看。

  为“老朋友”高兴

  明十三陵几乎所有陵寝的周边,都坐落着与陵寝同名的村庄。上世纪六十年代,李德宏就出生在茂陵村,但成长中大多数美好的记忆,都是在陵园中。

  2003年,随着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听说有老护陵员到了年纪准备退休,李德宏“毛遂自荐”,又由村里的前辈们引荐,加入了护陵员的队伍。

  李德宏当护陵员的第二年,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茂陵迎来了建成后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明楼的修缮工作量,是整个茂陵中最大的。实际上,完整明楼的形象从未出现过在李德宏此前的记忆中。他讲起儿时印象里的明楼,木质结构的顶端已零落颓圮得“不像样子”。

  这次修复投入了约1200万元,堪堪用了两年时间才最终完成。2010年,那年李德宏46岁,在茂陵边住了快半辈子,陵园完成修缮之后,他才第一次见到了茂陵明楼“原本的样子”。在李德宏的眼里,它亲切、和煦,如亮出庐山真面目的“老朋友”,看到它这么好,自己也为它由衷地开心。

  用双脚感受“文化”

  日子长了,对于护陵员的职业,李德宏有自己的理解。当被问起这份职业与保安的区别,不善言辞的他能给出坚定而清晰的回答,“保安要是保护一块玻璃,玻璃被人砸了,咱能再买一块儿安上。要说有人把这陵园里的石头、建筑物损坏了,再造个一样的,它也不是这个东西了,对吧。”在茂陵里,李德宏觉得,建筑砖石是文物,古树土壤也是文物,而保护不可替代和复制的它们,是李德宏认为的,护陵员区别于保安的价值与意义。

  但他还是很难说清,到底什么是文化。他确实不懂这片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意味着什么,一问起这些,李德宏会思忖好一阵,然后那张不说话时显得严肃坚毅的面庞,就会带上些有点抱歉的笑意,“我也说不好。”

  未来几年,茂陵仍无计划对外开放。李德宏从不为守护成果无人所知而失落,他说自己人生中最怕一件事——“在自己手里,把事搞砸。”文化的守护者,一定要触及文化本身吗?李德宏不知道,只是,每当他选择守护的时候,每当他一圈又一圈地行走在茂陵的时候,他在用双脚感受着“文化”,与“文化”的距离,似乎就又近了一分。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