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北京文化守护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2:北京文化守护人

任德永 在大运河边播种文化

2023年09月1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8月10日,通州区图书馆,任德永寻找运河资料。
8月10日,通州区图书馆,任德永查询潞河书院的相关历史。
8月10日,任德永在通州文庙留影,他的身后是燃灯塔。B12-B1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北京文化守护人任德永,1965年出生,北京市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工会主席、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他原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后被调入通州区文物管理所,一干就是将近20年。他先后直接或间接参与了通州南街清真寺等众多文物项目修缮工程。此外,他还在中小学进行大运河文化宣讲,将运河文化历史带进课堂,增强了青少年对大运河的认识与感知。

  8月10日,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58岁的任德永说起大运河文化时,那些沉淀在丹青上的历史被他信手拈来,让在场的人听得入迷。

  任德永是北京市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工会主席、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一位终身致力于宣扬与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工匠”。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

  作为大运河的北端终点,通州在几千年的漕运历史中,积淀下了厚重的运河文化。

  任德永不仅是运河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播种者,这位“运河文化的传承人”说:“运河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保护运河、传播运河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与运河结缘

  任德永称得上“文武双全”。

  1988年,他从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通州一所小学当体育老师。他的体育课一教就是将近10年,直到被“赶鸭子上架”当上历史老师。2000年暑假后的学期开学前,学校领导对他说:“下学期你来教历史。”

  从体育跨科到历史,对任德永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他回忆,当时备课资料并不多,学校只发了简单的课程讲解。为了当好一名历史老师,他开始自行查阅资料,潜入浩瀚的史海。

  也就是从那时起,任德永与运河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区里给我们配了一个小册子,相当于一份乡土教材,上面介绍了古通州的文化,运河是其中一项。”

  离开学校前,任德永已经是学校历史学科的教学能手,还被通州区教研中心聘为中心组成员。但这些都不是让他最有成就感的成绩。

  “那时学校周六还有半天课,我利用周六的时间组织同学们成立了一个历史兴趣班。”任德永说:“当学生们看到、摸到、感受到大运河历史文物时,眼神中溢出的欢喜和自豪,让我永生难忘。”

  2000年春的一天,任德永带着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到八里桥。他抬高了嗓门:“世人只知此桥因东距通州八里而得名,却少有人知道它的原名永通桥。”

  元朝时,为了将运河物资用水路运往北京内城,元世祖命水利专家郭守敬挖建通惠河,永通桥就是架在这条河上的名桥,史称“陆运京储之通道”。

  那天,任德永向同学讲述这段历史,感觉自己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2004年,因为历史课教得生动而出色,任德永被调到通州博物馆。

  爱上运河

  任德永是通州庞村人,自幼接触通州古文化。在调入通州博物馆后,他畅览海量珍贵资料,对运河文化愈发痴迷。

  2007年7月,大运河准备申遗,沿岸相关省份工作人员齐聚,研讨相关事宜。任德永作为北京代表之一参加了研讨会。

  此前,任德永参加过“运河文化论坛”。那次论坛由梁思成弟子、“运河三老”之一的罗哲文主持,还出版了一本论文集。任德永说,那本论文集是罗哲文等运河专家的心血,也是当时国内最前沿的运河文化研究成果。

  他决定将论文集带到研讨会上。任德永足足带了20本论文集,“沉得像一袋水泥。”这份资料到达会场后,迅速引发大家“哄抢”。没“抢”到的几位专家还特地找到他,询问“还有没有”。在那次研讨会上,论文集成了专家们争相传阅的资料。

  看着如此“热闹”的场面,任德永心中泛起一份自豪,他认为“自己用一把子力气,为运河文化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从教育行业到文化行业,从历史课堂上的专业教师到大运河文化的播种者,在运河文化的宣传中,任德永孜孜不倦。

  保护运河

  在通州北关附近,有一道运河上的船闸。每年暑假,朝阳、西城等北京其他区的孩子会来此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但在2000年前后,因为保护工作不到位,运河水浑浊不堪,散发出恶臭。船闸边上还有个滚水坝,能把臭水扬起来,几公里外就能闻见臭味。任德永说,经常有学生向他抱怨“运河怎么这么臭”。

  为了改善运河水质,任德永和相关专家不停奔走呼号。在多方努力下,2016年5月,《通州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发,根据“一河一策”原则,对多条黑臭河水制定了整治方案。如今,经过治理,上述几条河变得水流畅通,大量水鸟也聚集在附近过冬。

  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这是个让任德永“兴奋到睡不着”的消息。

  从去年开始,暑期来运河游览的学生已经可以坐船穿梭在通州至河北航段。“再也没有人向我抱怨运河的水臭了。”任德永高兴地说。

  讲好运河故事

  关于运河文化的传承,任德永从年轻时就身体力行。

  大学毕业时,任德永买了一台凤凰205手动相机,用来记录通州老城的影像。此后多年,他穿梭在通州城内,拍下了成千上万张的通州老照片。

  这一自发性的行为,为2009年通州老城拆迁改造后的通州档案部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2018年,任德永与几个朋友将手上的老照片制作成了扑克牌,向市民免费发放。“上面都是浓缩版的通州记忆,有燃灯塔的影像,也有运河的影像。”

  在任德永看来,传承运河文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联动,共同担负责任。他呼吁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运河文化的宣传教育。此外,还需要学校配合,做好青少年运河文化知识体验式研学。

  任德永说,“相比20年前,运河文化已经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保护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京报记者 隋坤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