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郎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春燕:
|
2010年,郎园Vintage落成。郎家园6号院这块土地在北京城市更新中,成为CBD间的一块文化“自留地”。今年北京文化论坛期间,首创郎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春燕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她谈道,“园区线下运营的核心其实是社交”,今年春季的北京图书市集在两天半时间里,售空3万张门票,销售图书近1000万元,这说明,北京有着极高的文化消费需求,“我们只需要给大家创造一个消费的理由”。
科技的介入让园区运营更高效精准
新京报: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上,你参与了“科技赋能:发展机遇与风险应对”平行论坛,从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的角度,科技的运用带来了哪些提升?
赵春燕:郎园的每个园区都有一套智慧系统,实行智慧化管理。在小程序上,公众能够看到各个园区的宣发、活动报名、场地预订等信息;我们也能在后台看到推广效果等。
现在我们倡导节能园区,通过智慧运营管理系统的数据监控,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能耗,让整个园区在最节能的状态下运行。同时,园区的消防和安全警报也都会实时反馈到管理者的手机上。因为有了科技手段的介入,我们的管理更便捷、高效,运营也更精准。
新京报:现在很多文化产业园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赵春燕: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就是希望把文化内容、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三者融合。比如,赋予餐厅文化调性,给酒吧贴上文化标签。
核心就是,要赋予园区一个独有的文化属性,从而吸引喜欢这类文化的人,然后再针对这类人群的需求制定消费场景,完成消费变现。郎园不是大流量的园区,如果要做消费,没有文化属性,没有自己的客群,消费是做不起来的。我们的商业是真正的文化商业。
新京报:郎园与新京报合作的北京图书市集在社交媒体“刷屏”,爆火的原因是什么?
赵春燕:今年春季的图书市集让我很“震惊”,两天半时间,售票3万张,“出摊儿”的所有出版社售书近1000万元。这说明,北京有极高的文化消费需求,我们只是需要给大家创造一个消费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必须要打出一个不一样的图书市集,必须要有场景,同时有大量的主题活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线下实际上就是社交,观众进来不是简单地为了找到一个卖书的人,而是要遇到一个有共同语言的人,所以我们现场所有“练摊儿”的都是出版社编辑。
在城市更新时代园区要做逆向规划
新京报:同类型的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二、三线城市,郎园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赵春燕:城市更新的魅力就在于,随着整个城市的变迁,城市功能在发生变化,会有更多这样的空间出来。运营者应该把它更新成现在人们所喜欢的、所需要的。从郎园来讲,我们不会清晰地定义它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还是一个文化消费空间,首创郎园是公共文化内容的供给者,是复合空间。
我们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或可行道路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开发的年代,我们所有的规划都是正向的、自上而下的;而在城市更新的时代,我们做的是逆向规划、自下而上的。
比如我想做一个什么主题的街区或园区,就直接去建设了,这是一个正向规划。逆向规划就是我先下场运营,看看定位是否准确,如果准确,再进行设计、改造。郎园模式的核心,实际上是在用相同的一套运营方法论激活不同的土地。
新京报:郎园在更新过程中如何兼顾新老“两个北京”?
赵春燕:现在我们看到的郎园Vintage,所有房屋的外形,还有一整面的爬山虎,都是被精心保留下来的。这么粗壮的爬山虎,是最好的时代见证。在园区改造,包括租户装修施工过程中,我们会有专人在场,每天盯着所有窗户,监督他们有没有碰到这些爬山虎。
城市更新,是在原来的建筑物里面做事情,原则上建筑外貌都不会动,只是里面的人换了、活动变了。我们不太在乎它是不是一定要装个玻璃幕墙,它的形态一定要是什么样,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筑里面是生机勃勃的,就可以了。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