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
下一篇

街道托儿所,切实减轻上班族带娃负担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北京推动街道“托儿所”全域覆盖,实质上是以公共服务的补足来分担幼儿家庭的社会经济负担。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正在试点街道办托新模式,首家街道“托儿所”近日在位于丰台区六里桥街道的北京市社区儿童中心开班。全天、半天托育,临时托管,周末亲子活动……便捷的服务走到了社区居民家门口,切实解决了家长们的托育难题。

  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六里桥街道的“托儿所”是全市街道办托“第一家”,至2025年,普惠托育服务将实现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街道(乡镇)全覆盖,“实现每街道至少有一家普惠托育机构。”

  说起来,之前就有不少地方探索过街道“带娃”模式,其共同特点是:街道免费或低租金提供场地给社会教培机构,由其开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解决部分幼儿及小学生的假期托管难题。但这更多的是“打补丁”:解决的是假期的幼儿托育需求,探索也普遍处在“点状零星分布”的状态。

  相形之下,北京正在试点的新模式,明显带有强烈的制度化安排色彩:其服务时间并非只限于寒暑假,其他时间也可以托;到2025年“实现每街道至少有一家普惠托育机构”,意味着该模式将实现街道全覆盖。这对很多婴幼儿父母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没人带娃”的难题,终于有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要知道,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已成重大的刚性民生问题。在当下,“工作带娃难兼顾”已是很多年轻父母的最大痛点。而伴生带娃难题而至的“母职惩罚”等现象,也已切实影响了许多适育夫妻的生育意愿。

  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人,其中二孩占比为38.9%,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5.0%。面对出生人口数量逐年下滑的严峻形势,以填补普惠托幼服务缺口来减轻父母育儿负担,更显必要。

  早在2017年12月,人口学者杨菊华曾用“有需无供,有教无保,有心无门”,概括当时我国的托育服务状况。她结合数据指出,当时国内至少有1/3以上的女性对社会托育服务有需求,可实际上有约4%的孩子在托育机构,很多托育机构还只教不保、质量难保。

  时过5年多,我国托育服务大有改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托育服务机构总数7.57万家,提供的托位数362.4万个,全国千人口托位数2.57个。

  但普惠性托育服务的缺口依旧严重,社会化托育资源“既贵且少”局面仍待扭转。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将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逐步纳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公办托育机构和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社区配套托育服务设施、托幼一体化建设,推动存量托育资源向普惠化转变。

  街道作为群众服务的一级部门,处在基层末梢,让托育服务直接下沉到街道,可谓是将普惠性托育服务“送到”家门口,让孩子可以“就近托”,将极大地减轻父母的接送负担。而提供全日托、半日托和临时托管等多种选择,也能在关键时刻应某些父母的急,正是用“近水”解近渴。

  北京推动街道“托儿所”全域覆盖,实质上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托育服务体系,以公共服务的补足,来分担幼儿家庭的社会经济负担。

  这的确需要很多措施配套,如加快婴幼儿托育队伍建设,秉持需求导向为街道提供针对性指引与服务,继而在“可以托”的基础上确保能不负所“托”。而结合现实看,能迈出步子且明确全面落地时间表,就是正面价值。

  无论如何,解决很多家庭“娃没人带”的痛点,需要公共服务更多地靠前发力、补齐短板。也只有依托公共资源,增强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可及性与覆盖面,才能更好地纾解很多家庭的带娃困境,托起“幼有所托”的愿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