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这样宣示。
两年后的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将迎来10周年的纪念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将召开。回顾10年发展,该倡议无疑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在合作共赢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比如,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和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对接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于前不久正式启用。而此前,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达1494亿美元。雅万高铁启用后,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的协同效应必将日益凸显,经贸合作更进一步。
又比如,中国和白俄罗斯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巨石中白工业园,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工业园项目。如今,历经近10年的发展,该工业园已成为基础设施完备、营商环境优越、经营理念先进的现代化园区和白俄罗斯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明珠。
按照中白双方的规划,中白工业园将打造成国际化合作项目和明斯克卫星城市,吸引越来越多高科技企业入驻。未来的工业园将成为生态、创新型智慧新城,其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断惠及两国民众。
无论是刚刚启用的雅万高铁,还是已历经近10年发展的巨石中白工业园,都是“一带一路”共建共赢的生动例证。10年共建成果也表明,作为一个致力于实现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并非中国单方面“群发红包”,而是为沿线国家带来红利和发展机会,同样是中国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和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这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机会
对于大多数在“二战”后才挣脱殖民主义桎梏的欠发达国家来说,维持国家独立自主的愿望并不低于获得发展的诱惑。所以,“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工具。相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朴素目的,是希望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进而创造出实现共同发展的机会,进而打造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传统的安全范畴,开始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全球的经济发展、财富流动、秩序建立与权力斗争。所有国家都必须明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自给自足。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财富与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一些国家比另外一些国家具有优势。
因此,国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如何开发自身优势,并克服自身劣势。自由贸易被很多经济学家视作发展经济的灵丹妙药,而且在实践中确实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一部分国家的需求似乎被全球化所忽视了。尽管自由贸易的逻辑依然在发挥作用,但其效果并不明显。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上构成了“二战”结束以来至今的财富增长洼地。这既是“一带一路”倡议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努力的方向。
这些国家之所以在全球化时代没能搭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础设施短缺或薄弱,其开发自身经济和发展自由贸易的条件并不足以匹配其潜力。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2030年前亚洲地区需要投资26万亿美元来解决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该问题甚至可能会拖累世界上一些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尽管亚洲基础设施已经获得了大幅改善,但依然无法匹配经济、人口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这需要亚洲各国把每年在从交通运输到基本卫生等多个领域的支出翻倍。这本身就预示着巨大的市场和投资潜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是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奋斗蓝图,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重要内容和手段。这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机会。
契合开放合作共赢发展要求
一般来说,贫穷会导致极端主义、社会动荡和地缘政治上的风险。同样,这种地缘政治上的风险和动荡也会反过来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带来更多的贫穷。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矛盾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打破这种互为因果的矛盾关系,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推动地区的发展转型,投入新的全球化路径中去。不断的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更高效管理模式的出现,也事实上重新塑造市场对商业投资风险的偏好,使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在商业上成为可能。
所以,“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开放合作共赢,并非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导向,更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21世纪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开放合作共赢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低,面临资金和技术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等短板问题。来自中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这些国家基建领域,成为启动经济开发的原动力,不仅缓解资本需求紧张的状态,而且为快速顺畅健康的商业流通创造了物质条件。
世界银行《“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额度增长1.7%-6.2%,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参与国贸易可实现2.8%-9.7%的增长。
对中国来说,东盟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取代美国和欧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贸易格局的巨大转变离不开“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在该地区的长期深耕细作。事实上,中国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都得到了实质上的稳固和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开展经济开发和贸易合作提供平台。就像在互联网的世界当中很难形成等级制的权威,其结构性力量总是倾向于分散和拉平,“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推动过程当中也会拉动世界政治和经济向更加扁平的方向去发展。
愿与更多国家分享建设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回头来看,4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并非一帆风顺、一路高歌猛进,而是同样呈现周期性波动,曾经出现过多次低谷。每一次经济增长出现低谷,中国就会通过重大的制度性变革和更大范围的开放,释放发展红利,重塑经济增长动力。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联产承包制和城市企业承包制的推出,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再到世纪交替之际的国企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每一次,中国都以力挽狂澜的态势实现经济的又一次腾飞。
近年来,中国经济再次面临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考验。我们也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再支撑中国的高速发展。此外,民粹主义兴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频频抬头,原有的基于世界贸易组织原则的国家经贸合作不断遭遇挑战。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的方式来推进本国主导的全球化,导致全球化的进程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匀速的现象。另一方面,强势国家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关税惩罚的方式强行重塑贸易规则。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动能。“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在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致力于在中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通过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中国的贸易强国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格外凸显。从数据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增长速度,也已经超过对美国和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出口。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同期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超过53.7%。这些数据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事实是,“一带一路”倡议不但已经成为中国在新世纪连接世界的强大纽带,而且遵循了最基本的商业原则。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但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希望与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在全球化或区域一体化的路径上分享发展的成果,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开发的均衡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
共建“一带一路”源于中国,惠及世界。这是一条繁荣进步的“幸福路”,也是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带”,必然会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培育出巨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为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夯实经济基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