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北京新闻

“园区体验官”50余名清华师生走进798艺术区

在“园区行”中感悟艺术魅力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清华师生欣赏莫奈的《睡莲》。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清华师生参观展览。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百年时间是艺术史上最具变革性的时期之一,这个世纪经历了以‘现代性’为名的巨大变革,各种流派的艺术家都在进行实验与颠覆……”在解说的带领下,来自清华大学的师生们在博物馆的众多大师画作中穿梭徜徉,在莫奈的《睡莲》前驻足观赏。这些学生们当天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园区体验官”。10月19日下午,来自清华大学的50余名师生走进798艺术区,与园区方展开座谈,并参观了园区内的三家艺术机构。

  记者了解到,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网信办主办,市文资中心、新京报社承办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2023园区行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近300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在京高校的师生走进产业园区,在实地参观考察中学习体悟“京”彩文化。

  在画作、光影和互动中感受艺术魅力

  美轮美奂的色彩光影,珍贵的大师真迹。在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作《睡莲》前,“园区体验官”们驻足停留,细细观赏。“园区行”活动中,清华大学的师生们第一站来到了《莫奈、梵高与现代主义大师真迹展》,在解说的带领下参观了来自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的40余幅大师画作。

  手掌触摸屏幕,屏幕上周围的空间变成了巨大的“黑洞”;手掌抬离,屏幕上的黑洞瞬间吞噬了一切。第二站,同学们在《漫无边界·航天艺术展》中进行了许多有趣的互动,在宇宙般神秘浪漫的光影和有趣的互动装置间,沉浸式感受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魅力。

  一百年前的衣服布料是什么样子的?艺术大师如何在服装与面料上进行艺术创作?在第三站《Hello! Master:从毕加索到安迪·沃霍尔的时尚奇迹》展览中,同学们参观了百余件艺术大师们的纺织艺术品,并从中串联起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和生活面貌。

  “在《Hello! Master》的展厅里面有一条黑色的裙子,上面是毕加索的画,但又不是一幅完整的画,是把毕加索画里的一些元素运用到了裙子上面,我觉得真的是恰到好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张楚月在展览中联系自身专业,收获满满,“这条裙子虽然不是现代的艺术作品,但是放在如今也非常时髦。所以我觉得像毕加索这种先锋画家,眼光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我觉得我以后的设计创作,也应该有一定的对于这个时代自己的思考,争取做一个有前瞻性的设计师。”

  张楚月对展览的布置同样进行了思考,“我觉得展览整体的氛围非常活泼,用色也非常大胆,很符合这些艺术家的一个态度。将来如果我去策展的话,可以借鉴这个思路,用不同颜色把展区进行划分。”

  “我很喜欢《航天艺术展》的互动设计。作为一个医药专业的学生,如果仅仅是看一些艺术展览,可能有时候会看不懂。但这里有很多互动装置,让我觉得体验感更强,也更有趣。”清华大学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陈欣霓表示,自己一直很喜欢航天方面的知识,“觉得探索未知的部分是很有趣的。”

  探索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滕彦斌介绍了本次园区行的设计意图,“这一次安排学生们的导览路线,其实是想向师生传达798艺术区近些年来致力于‘艺术+’边界外延的模式。本次安排的三个地点,刚好体现了‘艺术+时尚生活’‘艺术+科技’等艺术跨界式的多元化发展。这也是798艺术区探索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希望通过展览能给老师和同学们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

  “我想在全世界每一个重要的城市发展中,一定是离不开艺术的。全世界许多著名城市都有这样一个艺术园区或者是艺术聚集的街区。”滕彦斌介绍,798艺术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中国老工业基地,现在发展成为世界十大艺术区之一,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对于北京的城市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798艺术区将在艺术集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798园区还是挺国际化的。这里不仅有北京当地的特色,也收集了很多国际上不同的文化,还挺多元的。”陈欣霓表示,作为留学生,“园区行”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去了解园区,了解北京。

  “对于我们学艺术和设计的同学来说,有这么一个机会进行线下参观,对于我们未来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相比于在教室里面只能通过PPT去看这些艺术作品,线下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艺术作品,去进行观察和临摹,我们会有一个更真切的体会。”张楚月表示,自己很喜欢“园区行”这种行走式的教学模式,气氛要比坐在教室里好很多,可以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学。

  清华美院党委副书记李鹤表示,园区行的活动有效连接了学校与社会资源,推动首都高校优势与文化中心优势强强联合,既发挥首都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资源“送进去”,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文化园区建设是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文化美誉度的重要指标,不仅能彰显首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为公众提供直接便利的文化体验。”李鹤希望,文化园区在日后的建设中能有更多可发展的角度,在传统类型的文化园区之外,能有更多以文化体验、文化交流为主的生动实践空间,大力推动高校科研资源、学生社会实践资源的转化。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