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北京新闻

环卫工王洪和捡到装有电脑、20万现金的双肩包,交给民警后归还失主

“捡到东西物归原主是天经地义的事”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北京环卫集团通州京环公司环卫工王洪和正在擦拭公共设施。本版摄影/杨宝平
王洪和正在擦拭垃圾箱。

  环卫工王洪和在路边捡过不少被路人遗落的东西,身份证、交通卡、衣服……这次,他捡到个白色双肩包。

  包里鼓鼓囊囊的,装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有一沓厚厚的人民币,手一提,估计得有七八斤。他没犹豫,赶忙把包交给附近岗亭的警察,差不多十几分钟,双肩包连同里边的物件全都回到了失主手里。

  王洪和没当回事,作为一名环卫工,捡到东西物归原主,他觉得天经地义,不管是几百块还是几万块。过了快一个月,他才从新闻里知道,包里的现金有20多万元。

  人们夸他、表彰他,他只是腼腆地一低头,抬起手摸摸后脑勺,“这不过是一件小事儿。”

  物归原主

  从北京东夏园地铁站B口出发,往北约一公里,都是王洪和的“地盘”。作为北京环卫集团通州京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环卫工,他负责保持这侧街道和绿化的洁净,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带着扫帚、簸箕和长夹子,每天走上五六趟,路上准保连片落叶都瞧不见。

  东夏园地铁站B口也是这带最繁忙的点位,每天早上七八点,通勤的上班族匆匆忙忙地入站、出站,有时连供非机动车行驶的辅路都挤满了人。出口有一大片区域专门用来停放共享单车,车多时,沿街排成一溜。为了清扫落到单车之间的垃圾,王洪和总是先把车挪开,扫干净地面,再把车摆整齐。

  车筐里的东西,王洪和也习惯顺便清理,大多是喝空的矿泉水瓶、擦过座椅的消毒湿巾。8月22日这天下午2点多,一辆小黄车的车筐里,多出来个白色双肩包。

  以往,王洪和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这里不远就是公交车站,有时等车的路人会把包暂放在这,临走就会回来取,但这次,附近空荡荡的,几乎没有行人。

  “这包可能是被落下的。”王洪和很快做出判断,他把包拿到路边,准备拉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要紧的物件,再决定交给警察还是在路边等待失主。

  这是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王洪和说,附近有不少工地,有时工人们带着大包小裹回家,实在拎不动了,就把不要的铺盖、旧衣服用拉杆箱装着,放在路边。

  “这些东西交给警察,警察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因此大多数时候,王洪和只能一边盯着行李一边干活,等上几小时,没人回来找,他就知道,这些东西大概率被遗弃了。

  这次不一样。王洪和看见,背包里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有一沓成捆的现金,“一看就很重要。”他没犹豫,立马提溜着包,交给几十米外路口的巡逻民警。不到10分钟,北京公交警方就带着失主急匆匆赶来。

  失主40多岁,身上挎着包,拖着个拉杆箱,知道书包是被王洪和捡到的,连忙冲他道谢。就这样,书包连同里面的物品,完整地回到主人身边。

  一件小事

  背包找到了主人,后续的事也由警方处理,“没我啥事了。”王洪和继续手头的工作,捡拾垃圾、擦拭公共设施……直到晚上7点下晚班。

  警方为他录了段20多秒的视频,请他讲讲拾金不昧的过程,可他没当回事,甚至没跟任何人提起,“按理说我得跟领导汇报,但捡东西、交警察、等失主,这太日常了,没必要再麻烦别人。”

  王洪和的生活一如往常。9月的一天,一位同事突然把视频转给王洪和,告诉他自家女儿在网上看见了他的视频,“你成网红了!”王洪和连连摆手,“别网红,网红压力多大呀!”他不明白,一件小事而已,怎么网上都知道了,直到点开视频,才知道当时包里有价值8000元的电脑和多张重要卡证等财物,而那沓厚厚的现金,足有20万元。

  视频还提到,失主发现背包丢失后,当下就慌了,报警之后民警迅速寻找,却没料到才30分钟就接到反馈,背包被人捡到,财物也分文不少。

  “这都是小事,拾金不昧是该有的品质,我没认为怎么着。”王洪和反复强调。他和同事们也曾经捡到过身份证、钥匙、写得密密麻麻的本子,要么交给警察,要么保存好,再把照片发到工作群里,确保只要有人问到这条路上任何一位环卫工,都能找到这些物件,“这些对失主来说也很重要,能用钱衡量吗?”

  一天最少捡起两三百个烟头

  在班长杨宝平的眼里,王洪和拾金不昧,一点也不奇怪。

  “老王52岁,特别踏实,做事也让人放心。”杨宝平说,王洪和负责的区域人流量大,活也多,但在这工作一年来,他勤勤恳恳的,从没出过错。

  早班时,王洪和会在凌晨4点多就骑上十六七公里到工作区域,把头天夜里有人留在路边的饭盒、烟头和被风吹掉的叶子打扫干净。一天下来,他最少捡起两三百个烟头,垃圾能装满十多袋1米多高的大编织袋。

  除了捡拾垃圾,他还得及时清理路边的垃圾箱、电线杆和公交站牌。“你别看现在干净,夜里土方车冒出来,早上一摸就是一层土。”王洪和说。

  秋天到了,落叶变得更多,他就要多走上几个来回;塑料袋被风刮过来、藏在草丛里,他也要及时清理掉。这些杂活构成了他每天的日常,琐碎、细致,“永远也干不完”。

  干得久了,他甚至记得哪棵树长得弱、爱掉叶子,只要有人拍一张路面照片,他就能迅速识别具体是哪个区域。平常人走路都是平视,他却总是低着头走。

  做环卫工四年多,王洪和感到颈椎变得别扭,肩膀习惯性提溜着,冬天就开始发胀、发涩、发酸。而到了炎热的夏天,他和同事们即使穿着长袖,胳膊和双手也被晒得发黑、长斑。路边的树还年轻,树冠并不茂密,到了下午日光毒辣,他只能在草地边蹲着乘凉,不停地摘下帽子擦汗,一个夏天过去,衣服都晒掉了颜色,越是节假日越没法休息。

  即使这样,遇上极端天气,路面有积水或是需要铲冰,他也从不抱怨,主动跟同事们一起承担工作、互相帮衬。“从没见过他跟谁有过矛盾。”杨宝平说,大家都喜欢叫他“老王”。

  老王珍惜这份工作。之前他所在的单位关停,年近50岁的他不得不面对失业,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来之不易。“干一行爱一行,我在工作中找寻生活的快乐。”王洪和说。

  有时候,乘客临时买不到饮用水,口渴得要命,王洪和看出来了,就把自己多带的水送给对方。

  对于王洪和来说,这些也都是小事,就像这次意外捡到20万元如数归还一样。

  “我知道还有很多环卫工,他们也都有拾金不昧的故事。有人帮路人掏出掉进马桶的手机,有人在凌晨守护着出车祸的司机……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善良,也是我们应该做的。”王洪和说。

  新京报记者 左琳 慕宏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