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冬季务农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冬季务农

房山农业强村

“温暖过冬”的还有农田里的粮食与蔬菜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房山区石楼镇夏村的蔬菜大棚,新京报记者实地测温,温度15℃、湿度80%。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11月中旬的北京已经入冬,室外温度逼近零摄氏度。在房山区石楼镇夏村的蔬菜大棚,新京报记者实地测温,温度15℃、湿度80%,生菜长得很壮实并即将上市,曾连续12年蝉联北京市小麦单产冠军的窦店十二农场,大田测温8.4℃、湿度72%,土壤墒情良好。

  “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过去三个多月后,人们的心情在修复,这片土地也在修复,“温暖过冬”的不仅是受灾村的村民们,也包括粮食与蔬菜。夏村种植大户张志远说,现在的这份收获来之不易,喜悦因此非同寻常。

  受损大棚恢复种植,抢种蔬菜成熟上市

  11月中旬的北京已经入冬,室外温度逼近零摄氏度,房山区石楼镇夏村的蔬菜大棚里则保持温热,维持着蔬菜生长的最佳条件。

  进入张志远的蔬菜大棚,西红柿秧已经长了一米多高、圆生菜结成球、叶生菜长成待采,大棚里的生机,很难让人联想到,洪灾当日的一片狼藉。张志远指着钢架上残留的水印说,“水来的时候,棚里的水位线达到半人多高,所有的设施和蔬菜都被毁了。”

  洪水冲进大棚的同时,大量淤泥也涌进来,地膜遭到了破坏。当时是秋季蔬菜的种植期,为了争农时,张志远先把6个受损的大棚收拾出来。没有更好的办法,收拾大棚只能靠人工一点点把地膜刨出来,再清理平整淤泥。

  从发水到恢复蔬菜生产,张志远只花了30天,当时在大棚里抢种上了一茬蔬菜,还在有条件的露地上,种上了白菜、萝卜和菠菜。

  灾后种的蔬菜,正在陆续成熟。张志远用力拍拍已经结成球的生菜说,“你瞧,这生菜已经长实了,无论是菜的品质,还是产量上,都没受到洪涝的影响,这一波生菜的采摘,可以持续20天。”在另一栋大棚里,叶生菜也要采收,整棚的叶生菜被某知名餐饮企业预订,对于改种的叶菜销售,张志远并不担心销路。

  “毕竟推迟了一个月,灾后抢种的这一茬西红柿和黄瓜,从目前长势来看,产量还是受到一些影响。”张志远说,正常来看,秋季的西红柿可以长8穗果,但由于推迟季节变冷,西红柿只能长到7穗,加上天气越来越冷,最终只能留下4穗,剩下的也长不成,抢种的西红柿预计亩产能达到8000斤,比正常的秋季蔬菜产量少2000斤。

  对张志远来说,合作社的活远没有干完,仔细看,大棚里还能看到大水来过的痕迹,大块的淤泥堆砌在边上,田间还有个别的淤泥块,大水冲毁的设备还要补齐,张志远得利用下一个茬口期,抓紧时间修大棚。

  近期,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已会同市规自委印发《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促进种植类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永久基本农田内可以新建塑料大棚,现状设施农业可以实施增加宽度和跨度的改建、翻建和扩建,现状耕地上相对零散布局的设施农业进行翻改建时,具备整合条件的,可在本乡镇、村区域内调整位置、相对集中布局。

  随着政策的发布,张志远合作社的13个倒塌大棚,也开始了紧锣密鼓地重建。这一次重建,张志远总结以往的生产经验,重新规划了大棚的建设,听说还有补贴政策,张志远对新的大棚有了更多干劲,“建成后,这些大棚的生产条件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重建52个大棚,预计明年5月建成

  “60厘米的厚墙,8厘米保温板”“无耳房”“门宽2米,高2.4米”……11月15日,在张志远的办公室,一场关于蔬菜大棚如何重建修复的计划,在“大棚人”之间的探讨中一点点清晰起来,芦村合作社52栋大棚的重建计划,在张志远和王玉山的对话中形成。

  王玉山是窦店镇泰华芦村合作社的理事长,在距离夏村不远的芦村,管理着数千亩的芦西园,受灾前,园区的温室大棚达到1200亩,大田有3000多亩,还有400亩淡水鱼养殖基地,在这次洪灾中均受损严重。

  芦村合作社位于大石河西畔,水来的时候,园区被全部淹没。芦村合作社工作人员于丽丽回忆,当时大桥这边全部泡在水里,400多个大棚只能看到棚顶,8万多公斤的淡水鱼全部冲跑,大田里的玉米几乎绝收。从芦村桥开始,人就无法往前走,为了统计合作社的损失数据,于丽丽只能在大桥上用手机办公。

  9月中旬,100多个受损大棚恢复种植,进行了定植,现在,芦村合作社的大棚里,贝贝南瓜、西葫芦、西红柿等长势良好,预计赶上元旦上市。

  经过这次洪涝灾害,王玉山也考虑给合作社“瘦身”,将3000多亩的大田经营重新交回村集体,在经营管理上启用新模式,分片区责任到人进行经营,进一步增加合作社的运营效率。

  不过,比起受损大棚的恢复,芦村合作社要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倒塌大棚的重建。按照王玉山的计划,芦村合作社将重建52座大棚,预计明年5月份可以建成。建成后,这些大棚单体规模更大,蔬菜的机械化种植条件将得到提升,抗灾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在整个窦店镇,洪灾发生后,有2600多栋大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300多栋大棚倒塌需要重建。目前,经过恢复建设,2000多栋受损大棚恢复种植,设施蔬菜的种植水平恢复到原来的70%。

  此前,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信息显示,在这次洪涝灾害中,北京市设施大棚受损1.4万亩,目前,轻度受损的1.02万亩已完成修复并投入秋冬茬蔬菜生产。损毁倒塌的3800亩,计划于明年8月前完成修复。其中,重建的800亩将按照《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以奖代补项目实施办法》,对设施重建、墙体修复、骨架棚膜更换等,以建设成本50%的补助标准给予支持,重建工作计划于今年底前启动;改扩建的3000亩将于明年春播前启动。

  高标准农田恢复,小麦如期播种

  三个半月前,大石河河水漫堤、堤坝决口,窦店镇的窦店十二农场同样变成了一片汪洋,水位最深的地方达到了4米多,甚至没过了机井房屋顶,这三座机井房,原是6月刚刚修建的,在这次大水中全部被冲毁,损失高达15万元。

  下雨那天,窦店农牧工商总公司副总经理许生,正在农场执勤,上午看雨情稳定,没想到下午4点水就来了,大水从北边涌进来,农场这片地地势低洼,又紧邻河堤,不到两个小时,将近一人高的玉米就被淹没了。

  水淹了4天,才慢慢退去,为了保住青贮玉米,农场用水泵把地势低洼的水抽出去。当时的玉米已经到了大喇叭口期,地势较高的小部分减产,剩余大部分玉米全部枯萎,导致绝收。整体算下来,农场的收成只有往年的30%。

  十二农场场长强瑞晶在农场工作了十年,他也没见过这样大的洪水,不过,让强瑞晶有底气的是,窦店十二农场依靠村集体农场,有灾后快速恢复的优势,农场在管理中严格规范,购买了保险。

  大水过后15天,农田就恢复了种植条件,高标准农田的设施也得到了初步恢复。考虑到种植茬口紧张,农场在9月底10月初,开始播种冬小麦,顺利赶上了小麦种植时节。

  按照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恢复计划,目前北京市受损的1.52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完成修复600亩,正在修复的2000亩计划今年底前完成,剩余1.26万亩已经完成重建项目的勘察设计,将于明年春播前完成修复提升。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