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招生将扩大到硕士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新京报讯 (记者冯琪)12月19日,《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明确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并将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
据悉,《意见》首次将“分类发展”作为整个文件的主题和中心,成体系地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目标是到2027年,两类学位分类发展实现格局性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意见》明确,分类规划两类学位发展。完善两类学位的设置、布局、规模和结构。一级学科设置主要依据知识体系划分,宜宽不宜窄,应相对稳定。专业学位类别设置主要依据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突出精准,应相对灵活。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实行“并表”,统筹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并归入相应学科门类下,新设学科专业以专业学位类别为主。
学术学位坚持高起点布局,重点布局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大力支撑原始创新。专业学位坚持需求导向,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同时具有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领域侧重布局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全面支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
《意见》在优化两类研究生规模结构上做出部署。紧密对接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规划,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北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区域加大统筹力度,建设若干人才集聚平台,主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同时,《意见》强调,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12月19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在教育部召开的发布会上强调,两类学位具有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不同定位,但都应把研究生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专业学位也要提升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或专业能力训练。
关注 1
支持扩大推荐免试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
《意见》从六个方面打造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链条,支持有条件的培养单位进一步扩大推荐免试(初试)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
分类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优化人才选拔标准,学术学位重点考核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以及考生的学术创新潜力;专业学位重点考核考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
分类优化培养方案。学术学位应突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前沿性,厚植理论基础,拓宽学术视野,强化科学方法训练以及学术素养提升,强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专业学位应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性,支持与行业产业部门共同制定体现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专业学位设置专属课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分类加强教材建设。学术学位教材应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及科研进展;专业学位教材应充分反映本行业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实践创新成果。
分类健全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学业预警和分流退出机制,根据学生培养实际定期进行学业预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所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及时分流退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分类推进学位论文评价改革,分类制订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规范、评阅标准和规则及核查办法,优化交叉学科、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评议要素,为交叉学科、专业学位单独设置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分类建设导师队伍。强化导师分类管理,完善导师分类评聘与考核制度。符合条件的教师可以同时担任学术学位导师和专业学位导师。专业学位应健全校外导师参加的双导师或导师组制度。鼓励建立导师学术休假制度,专业学位校内导师每年应有一定时间到行业产业一线开展调研实践。
关注 2
试点将基础学科主要定位于培养学术学位博士生
《意见》明确以基础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为引领,率先进行两类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意见》提出,以基础学科博士生培养为重点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立足培养未来学术领军人才,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把基础学科主要定位于培养学术学位博士生,进一步提高直博生比例,对学习过程中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且符合相应条件的,可只授予学术硕士学位或转为攻读专业硕士学位。
同时,支持培养单位加大资助力度,加强与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的衔接,吸引具有推免资格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攻读基础学科的硕士、博士。支持培养单位完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机制,实现对基础学科优秀博士生的长周期稳定支持。试点建设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意见》还提出,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牵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瞄准国家战略布局和急需领域,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创新高校与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产业园区的联合培养机制,纳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科技园区课程并认定学分,探索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订单式培养、项目制培养;打造实践能力导向型的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样板间”,大力推动工程专业学位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
布局部分高校和中央企业共建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探索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评价重建;依托学院、校企联合建设配套的工程师技术中心,打造类企业级别的仿真环境和工程技术实践平台;完善校企导师选聘、考核和激励机制,重构校企双导师队伍。
■ 释疑
发展专业学位等同于技能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不能理解为专业学位就是降低要求,或者“不用学那么多,学些操作型的东西就行了”
任友群强调,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区分定位,并不意味着要窄化研究生知识面,不意味着把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同于一种技能型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学位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任友群在会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硬道理,所以必须深入推进分类发展,核心宗旨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
如何深刻认识分类发展的本质内涵,以及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区分定位?对此任友群解释称,主要是强调专业学位类别与行业需求更加精准对接,强调不同领域人才培养相应的目标任务是不一样的,但并不意味着要窄化研究生知识面,不意味着把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同于一种技能型人才培养。
“恰恰相反,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实践方面的创新能力,应该能在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任友群进一步表示,因此,只有更宽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提升创新能力,所以必须把宽厚的知识基础、多学科、多领域的广阔视野、跨领域协作和创新能力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上,准确理解分类精准与知识宽厚的关系。
“简要讲,这是两个不一样的学位,但是又不能理解成专业学位就是降低要求,或者‘不用学那么多,学些操作型的东西就行了’,不是这个意思。”任友群说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