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文件速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文件速览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释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信号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建设农业强国

2024年02月0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

  新京报讯 (记者田杰雄)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连续第二十一年聚焦中国“三农”议题。

  2024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关键一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总体来看,可总结为“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两确保”即是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具体来看,文件要求,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件强调,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如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样,今年文件的第一章节,仍然聚焦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文件指出,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文件在去年强调粮食单产提升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

  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方面,文件第二章节要求,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同时加强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将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优化调整至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加强整合资金使用监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要求的“三提升”聚焦于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三方面内容。文件指出,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链条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文件还特别提及了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要求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同时,文件还要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农民增收,乡村产业和多渠道就业是最主要的两种途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文件要求开展农民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加强农民工就业动态监测,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

  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方面,文件指出要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文件特别提到,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同时要求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在提升乡村治理方面,文件要求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村BA”、村超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首次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农民唱主角”。同时,文件也要求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建设平安乡村,文件多年来对于乡村红白喜事、人情负担持续进行关注,文件特别提到,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了解这些内容,更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作为“十四五”时期的第四份中央一号文件,今年文件中出现的很多名词,也在不同领域划定了新的“红线”。它们有的看似是“新面孔”,但其本身更贴近农村生活,更关乎基层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实则都是农民朋友们最关心、关注的“老朋友”。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村超、村晚、村BA,坚持农民“唱主角”

  本世纪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乡村文化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此后的近20年时间,“文化”一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160余次,对于乡村文化发展的关注,几乎从未缺席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024年的文件对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要求更加立体,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这也是“村BA”、村超首入一号文件。

  已覆盖三十多个省份,“科技小院”被写入一号文件

  在今年文件的最后一个章节,指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新京报记者梳理历年一号文件后发现,这是“科技小院”首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科技小院”对于许多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朋友并不陌生。自2009年,全国第一座科技小院在河北邯郸周曲县建成,十五年来,我国科技小院的数量已经数以千计,覆盖了超30个省份。来自农业院校的师生,打破科研与基层之间的壁垒,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基层的农民,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与种植技术提升所带来的丰厚成果。

  促进鲜奶消费,“液态奶”时隔十七年再次亮相

  文件第一部分第一节指出,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记者了解到,这是“鲜奶消费”一词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液态奶”在2007年之后,时隔十七年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实际上,对于奶业的关注并不鲜见于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就堪称是一号文件内容上的“奶业大年”,文件要求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最近五年中,文件也提及过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扩大奶牛生产。

  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的“一字之差”

  在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文件要求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这一节的最后一句,文件要求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打从本世纪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开始,打击“假冒伪劣”这项要求,就是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常客”。物流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农村地域与周围、全国,甚至世界的联系愈加频繁。从过去整治假冒伪劣“食品”,到当前整治假冒伪劣“产品”,表述上的一字之差,也意味着文件对“假冒伪劣”一网打尽的决心。

  整治村霸,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伞”

  在建设平安乡村方面,文件要求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村霸”这个词汇,是近五年才多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当中的。与往年都不同的是,今年除了整治“村霸”,“保护伞”一词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全领域覆盖

  在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方面,文件要求进一步整合基层监督执纪力量,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对于腐败问题的关注,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已经持续了整整十年。值得一提的是,时间较为靠前的许多份文件中,通常表述为,“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或是“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而今年的文件,则首次将专项整治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乡村振兴领域。

  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

  “有力有效”的基层做法集中进入中央一号文件

  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从千万工程到村超、村晚,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地方基层的经验被发现和重视,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事物。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表示,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提到了村超、村晚、村BA等,这些都是来自基层的做法,在基层实践中行之有效,真正体现了因地制宜、群众欢迎,成了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取得实效。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千万工程,把乡村全面振兴落到实处

  新京报:今年一号文件有哪些需要格外注意的特点?

  何秀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近三年以三农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中篇幅最短、条文最少的一个,但主要内容与前两年的一号文件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粮食安全和基本农产品保障、巩固脱贫成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党的领导等几个要点。

  新京报:从政策延续性上看,今年一号文件有哪些具有延续性且有更新的?

  何秀荣:中央的三农政策是有延续性的,今年一号文件的内容也是有延续性的,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今年比较突出的新意,一是号召“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这是以前没有的。“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我认为主要是把乡村全面振兴落到实处。二是现在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前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我自己感觉,这表明前一时期的乡村振兴取得了成绩,现在到了将乡村振兴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的阶段了,这也是“千万工程”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推进方式。

  有力有效,基层做法进入中央一号文件

  新京报:今年的文件依然强调,“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否意味着,规模性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

  何秀荣:这不是今年一号文件新提出来的,前两年一号文件也都有这部分,这是赢得脱贫攻坚战以来一直强调的,现在依然在巩固成果的过渡期,自然就作为工作关注重点。目前规模性返贫的现象没有出现,但风险依然存在,并且压力很大。打工收入依然是脱贫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业增收贡献较小、民政兜底能力也有限。目前宏观就业严峻局面会影响到脱贫群体的城市打工收入,乡村产业正处于转型时期,乡村打工收入也面临压力。所以就业和收入就成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主要途径。

  新京报:除了这些延续性的政策外,今年的一号文件也有一些新的名词,如科技小院、千万工程、村BA、村超、村晚等,这些新现象为何会进入一号文件?

  何秀荣:这些名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来自基层的做法,在基层实践中行之有效。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出台了很多东西,比如政策、行动、工程、规划、项目等,但不少在各地实践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些进入一号文件的新名词,则在基层实践中真正体现了因地制宜、群众欢迎,成了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取得实效。今年一号文件题目中使用了“有力有效”一词,这些新名词就体现了“有力有效”。我想,这大概是这些新名词能进入一号文件的原因或文件用意吧。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

  “大农业观”关联1500万新农人

  传统观念认为,不种地的人,不能被称为农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认为,在大农业观视角下,农业经营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从业者,还包括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涉农行业的多业态经营者。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树立大农业观。这是中央一号文件层面首次提到“大农业观”。林万龙表示,应从产业链的角度去理解大农业观,把它视为三产融合的产业,而非只有传统的种养业。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1500万。新农人在成为兴农生力军。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大农业,在我国不是一个生词。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就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念,保持粮食、棉花稳定增产,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林万龙认为,“大农业”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有不同的含义。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时,我们所说的‘大农业’观,侧重于强调提高一产的水平,提高满足供给所需的农产品产量。统筹农林牧副渔发展、提高农耕机械化效率等,主要目的都在于此。”他说。

  在林万龙看来,在北京、上海等都市的郊区,近些年所涌现出的民宿、观光采摘等休闲业态,体现了当代“大农业”概念的特征之一,就是农业的多功能性。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大农业’含义的丰富,是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离不开的。以前我们的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是要在温饱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以前农村种出的农作物,满足了人们饮食需要;而现在乡村民宿、健康食品等,是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农业观的内涵已经在发生变化。”林万龙说。

  他说,大农业观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比如说,在江浙沪地区,有些城里人会专程去农村地里头买蔬菜水果,买完东西后再顺便看看风景、参与下当地民俗活动,缓解下工作疲劳。这就是当代大农业观的体现之一,即农业的多功能性:农村不仅给城市提供了食物,还提供了生态价值和休闲价值。”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尽管“大农业观”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但农业多功能理念早已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

  林万龙表示,多元的产业链条,是构成现代农业产业的基础骨架,“除了多功能角度,我们还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去理解大农业观。农业包括生产、加工、仓库、运输、销售等,也包括各种和农业相关的如肥料农药领域的工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等服务业。”

  林万龙认为,农业里的每个要素,只要激活出来,都是一个大产业链。无数个产业链交织起来,将形成农业强国的蓝图。

  他说,树立大农业观,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要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将整个产业链条都做强,不能只做好某一个方面。”林万龙说,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全社会树立起大农业观,“树立大农业观,首先要观念先行,认识到农业功能的多元性,认识到农业产业链条的价值,用系统方法论推动产业链条发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