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热词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热词故事
上一篇

聚焦“谁来种地”不只为了粮食问题

2024年02月0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句新提法引起了高度关注,“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撐,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从2021年初开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就带领一支43人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也是从那时候起,叶敬忠逐渐发现,“谁来种地”,绝不只是谁来生产粮食的问题,更是数亿乡村居民的生活和生计问题,还是乡村治理所面临的难题。

  在调研中,叶敬忠和团队发现,农业生产的后继乏人,正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化仍未结束的今天,农村空心化趋势也仍在增加,部分被调查的乡村,甚至有超过一半的人口流失,留下来的,也多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许多农民认为自己是“最后一茬种地人”,这种想法未必准确,但确实反映出农业劳动力匮乏的现状。

  原因其实很简单,种地不赚钱,自然不能吸引人。每个人都可以有宏观的视角,去判断农业生产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具体到个人,就一定要考虑生计和眼前的问题,选择并不难做。“粮食安全在国家层面要算政治账和长远账,但在农户层面也得算经济账和眼前账”。叶敬忠说。

  怎样才能吸引人进入农业生产,让人愿意留在乡村,甚至从城市流向乡村?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让种粮人有利可图,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道理并不复杂,粮价提高,生产资料价格降低,粮农的利润自然会变大。但事实上,粮食每涨一点,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都会疯涨,甚至粮价降低的时候,农资也仍在涨价。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是另外一种方式,但怎么才能真正落到粮食种植者手里,也同样是难题。

  在调研中,团队成员董怡琳曾经和许多留守老人谈到过粮食的问题。有老人对她说,乡村还有这么多人,要是都能够种粮食养活自己,国家的粮食压力就会小很多。

  但为什么种粮食越来越养不活自己了?在乡村,传统的供需系统已经发生改变,农民的生活、消费等早已经融入到市场中,从油盐酱醋,到医疗教育,都需要越来越多的钱,但粮食本身带来的收入却非常少,远不足以承担农民的正常生活所需。

  近年来,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新闻不时出现,这确实有可能给乡村带来新的劳动力。但调研中发现,相对于农村劳动力外流来说,这一群体数量仍然处于少数。一方面是本村人不愿意回乡,在调研中,有超过六成的农民表示不愿意再返乡;另一方面是乡村对城市人下乡、入乡的吸引力不够,在乡村创业面临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双重挑战,如何克服资金、技术、用地难题。

  中国的城市化,可能是世界上最快的,快速城市化中,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别人几百年的路,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在几十年中,解决别人用了几百年才解决的问题。

  尽管快速的城市化中,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但城市并不能在短期内真正吸纳这么多人,许多人在年老之后,依旧要回到乡村。

  尤其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即便城市化率达到70%,也仍然有数亿人生活在乡村。叶敬忠觉得,他们可以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巨大的潜在群体,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愿意种地。

  当城市里再也找不到工作,回乡的务工人员,许多都愿意在附近找一份收入更低的工作,而不是回到农田中。

  叶敬忠觉得,谁来种地,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粮食问题。或许在未来,类似“无人农场”的高科技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粮食生产的问题,这当然是好事。但这几亿农民,又该如何生存呢?

  “我们必须考虑,不光是粮食哪儿来的问题,还有数以亿计的乡村人口,他们如何生存的问题。”叶敬忠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