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7月,在美国举行的2023年世界跳绳锦标赛上,中国运动员杜婷婷在3分钟单摇跳预赛中完成1028次,打破世界纪录。随后进行的决赛中,她又以1042次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
根据全国跳绳推广委员会的统计数据,目前有10个跳绳项目的世界纪录是由中国运动员保持的。
成为高水平跳绳运动员要具备哪些特质?运动员在训练中有什么技巧?为何中国花样跳绳项目与世界一流水平存在差距?就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跳绳队教练、全国跳绳高级教练员董彦君。
跳得快的秘诀是什么?
绳子短是关键,同时突破运动员身体极限
国际赛场上,中国在跳绳竞速类项目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董彦君认为,一方面,跳绳是中国小学阶段每年体质健康测试的考核项目,参与人群较广。另一方面,相较于花样项目受场地、音乐等条件的限制,竞速类项目只需一根跳绳,参与门槛更低。
竞速类跳绳是一个机械往复的运动,是由双脚交替或并行起跳,以绳子通过脚下为计数周期的项目,动作较单一。比赛以固定时间内运动员完成的次数多少来决定输赢(其中,强心赛为规定数量用时最短者获胜)。换言之,该项目中,运动员若每次抬腿达到的高度稳定,成绩自然也会稳定。
“这是一个相对单调,但又能客观体现运动员绝对实力的项目。”董彦君透露,竞速类项目的最佳运动姿势为屈髋式,运动员一般腰部向前倾斜,上半身呈水平状态,以确保绳子更短。绳子短,双脚离地距离更低,双臂摇摆幅度就会缩小,相应的,速度就会提高。运动员只需做抬腿动作,且保持重心没有起伏。
董彦君认为,这个项目在技术上没有太高难度,重点是要突破运动员的身体极限。结合执教经验,想要达到参赛水平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
第一阶段是打基础,教练会花费大量时间让运动员进行基础训练。“主要是动作的准确率和成功率,训练强度和时间上没有统一标准,根据运动员的体能储备来把控。”董彦君表示,优秀教练员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对运动负荷的把控,很多运动员没有练出来,一定程度上是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
第二阶段是提升速度,运动员经过基础阶段的训练后,成绩进步会非常快,30秒单摇跳数量一般会从50多个增长到90个左右。这时可考虑适当增加力量和耐力训练,“竞速类项目与田径训练相似,练耐力时会选择多组数,练强度时则运用少组数,增加负荷。”董彦君透露,训练耐力时,运动员心率一般会达到145-160次/分,不同个体存在差异。
第三阶段是登台比赛前的超量训练,这是非常困难的阶段,也是运动员在教练一次次“压榨”下突破体能极限的过程,实现质的飞跃。至于如何超量恢复则取决于教练员的个人经验。董彦君表示,训练频次、训练量、休息时间间隔并没有准确的数值来衡量,需要教练员根据长期训练积累的经验来判断。这一阶段对教练员的个人经验和能力考验较大。
花样项目为何没优势?
教练有门槛,成果见效慢不利于人才储备
相较于竞速类项目,花样跳绳的训练基础是绳感。运动员一般会从单摇项目开始练习。有了较好的绳感后,再进行特殊位置的交叉动作训练。单摇动作完成后,就进入到下一个级别,逐步提升动作难度。
不过,中国跳绳在花样项目上的表现并不如竞速类有优势。在董彦君看来,造成这个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练习花样项目,运动员需要有力量、协调、表现力和绳感上的优势,更重要的还要有专业、可靠的教练。“花样项目,除了对运动员的动作有难度要求外,还考验教练对项目国际发展形势的把控,编排的动作是否符合规则,且让人赏心悦目。”董彦君说。
但目前,国内教练员的培养体系还不完善,花样项目的从业教练较少,且有一定门槛。其次,花样项目未设置世界纪录,多数教练和运动员会倾注更多努力在更加客观的竞速类项目上。另外,花样项目对运动员要求较高,且进步慢,很多学员练习几年后,缺乏继续练习的渠道、资源,不利于人才储备。
跳绳运动员有何特殊性?
协调能力是首要素质,花样更注重表现力
跳绳领域,运动员除了对力量和耐力有要求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协调性和敏捷性。董彦君透露,在储备人才阶段,教练会更关注运动员的协调能力。若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协调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提升成绩的。
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基本训练,教练员还会对竞速运动员的前群、后群以及腰背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此外,腿部的敏捷性是不是练起来了?有没有对运动员的成长有好的规划?是否在适当的年龄练出应有的成绩……每年冬训是提高成绩的绝佳机会,运动员应抓住冬训机会,提升耐力。
至于花样项目,除了好的绳感以及表现力外,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训练。
“比如到了一个陌生环境中,运动员能否发挥出较强的舞台表现力。毕竟是一个人在跳,多个裁判员在打分。这个项目相当于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表现力、表情、肢体控制,这些细小的东西都需要长期磨练”。董彦君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