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博士5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 如何避免人才浪费

2024年03月1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非升即走”制度的核心在于扶持和培养,而不是筛选和淘汰。

  近日,一则《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的截图引起社会关注。上述办法规定,太原师范学院“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3月10日,太原师范学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学校以及院所层面还会有进一步对人才支持的方案。

  随着博士研究生持续扩招,我国高级人才的供求关系逐年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高校向名校“学习”推行“非升即转”“非升即走”的新政策,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果地方高校只学习了“非升即走”的形式,缺乏长远的、周密的、人性化的设计,很可能在执行中扭曲了这一政策的初衷,带来更多问题。

  最早实行“非升即走”的国内高校,都是以较好的资源支持年轻人独立开展工作,能够提供必要的发展平台和优渥的薪酬待遇,以此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优质成果的持续产出。在这样的条件下,极少有学者最后不能获得长聘教职。说到底,“非升即走”制度的核心在于扶持和培养,而不是筛选和淘汰。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院校仅仅看到了“非升即走”制度在短时间推动学术成果的数据效果,而忽视了学校对引进人才必要的培育义务。有些高校甚至强行设置“非升即走”的分流比例,大量青年教师为各项考核指标疲于奔命,更难以产出高质量的代表性成果。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学习“非升即走”更要慎重。一方面,相比于头部院校,地方高校能够为新进青年教师提供的平台、资源和待遇条件都相当有限。贸然学习一些双一流高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与报偿明显不对等的、苛刻的考核指标,只会让有能力者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每所高校的定位、特色不尽相同,也不都以科研见长。一些地方院校、民办高校有重视教学实践的传统,一旦开始严格的“非升即走”,很可能让新进教师无心教学,最终本末倒置。

  此外,“非升即走”制定的政策也不能抛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些实行“非升即走”政策的高校,在末位淘汰时,也会考虑转教学岗、降档聘用等温和折中的方式,尽量让博士人才仍有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的空间。如果真如太原师范学院出台的《管理办法》所言,让未能晋升的教师转岗从事后勤、保卫等工作,那将是真正的人才浪费。

  归根到底,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如何能选拔、留用优秀的青年人才,又能让他们体面、自如地开展科研工作,高校在制定人事政策时,理应以长远眼光予以周全考虑和规划。

  □公羽(新闻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