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新京智库春季峰会 之 新质生产力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新京智库春季峰会 之 新质生产力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占斌:新质生产力是强国建设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时代呼唤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张占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4月12日,由新京报社主办,新京智库、贝壳财经承办的“新质·共生——2024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在北京开幕。在开幕式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表示,在新发展阶段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追求新质生产力。“这是我们强国建设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时代呼唤,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承担更大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呼唤。”

  要有“三个倍增”

  张占斌表示,新质生产力需要靠创新来实现。创新包括很多方面,既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也包括营销创新。张占斌认为,最核心的创新应该是技术创新。“特别是要盯住那些前沿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来考虑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

  张占斌在主旨演讲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关注“三个倍增”。

  张占斌表示,第一个“倍增”是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实现倍增。具体而言,就是再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能有倍增。第二个“倍增”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倍增。中等收入群体现在大概有4亿多人,如果能增长到8亿人,对于扩大内需战略的落地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三个“倍增”是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倍增。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由2020年1.4亿倍增至2035年2.8亿,这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力量。

  张占斌认为,实现“三个倍增”利于人民群众的消费升级,形成新的消费需求。需求端倒逼供给端升级换代,高质量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动力,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把握好“三个关系”

  张占斌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把握好“三个关系”。第一个关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过去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人对现在讲不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疑问。实际上,我们一直在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二个关系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来看,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从总体上来看是相当不错的,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张占斌认为。

  第三个关系是要处理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有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的政治基础。但同时也还有大量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是中国式现代化推动者,这两者之间要友好地配合,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的成长重点。

  调动“三个积极性”

  除了“三个倍增”和“三个关系”。张占斌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调动“三个积极性”。

  第一个积极性是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家的积极性。现在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中央最近几年也下发了一系列文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包括国家发改委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也包括今年“两会”上大家热议的要争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这些措施都是对民营经济给予鼓励。“从各省的情况看,各地也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和民营经济表彰大会,目的都是为了让民营经济更加活跃起来,只有这样经济才能更加蓬勃发展。”

  第二个积极性是要调动整个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如果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把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债券市场搞好。”只有真正把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投资功能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投资的积极性,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资资本市场,这也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个积极性是要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艰苦创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国家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开始“富起来”,并且向“强起来”迈进。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很多领导干部付出的努力。

  新京报记者 查志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