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并重,打通教育和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 ||
|
随着技术更迭和发展需要,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低碳人才等新职业应运而生,这些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无法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完全契合,教育和就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仍待打通。
一些职业培训项目就此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中公教育推出新职业培训项目,为学员提供了从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到就业的闭环培养,“我们就是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让学员结业即就业。”
从将信将疑到超乎意料
“结业即就业,真的能实现吗?”报名参加中公教育新职业培训项目时,赵炳森和路杰都持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两人没想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们飞速成长,顺利进入小米集团生态企业,作为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到工作一线。“这是完全超乎意料的结果。”赵炳森直言。
今年三月初,赵炳森考研初试成绩还没出来,尽管有较好预期,但比起升学,他更希望能早点工作。“我学的是物联网工程专业,更看重个人技术实力。”当看到中公教育与小米集团携手打造的定向就业班正招募学员时,他跃跃欲试,在详细了解课程信息后报了名。和赵炳森一样,路杰也是一名大四学生,学的是大数据专业。临近毕业,他觉得与其待在学校,不如去扎实地学习知识和技术,提升就业竞争力。
通过选拔,他们进入小米AIoT智能物联网工程师定制班学习。接受近一个月的培训后,他们参加并通过了认证考试和面试,顺利进入企业实习。培训内容和工作实现了“无缝衔接”,两人的岗位是物联网测试工程师,在接受培训之前,路杰不了解物联网测试的基本流程,“如果毕业后直接到这个岗位,我可能连同事正在做什么都看不懂。”
学员能有这样的体会和收获,作为全程为他们提供培训的老师,李楠和蔡双会都很欣慰。“我们的预期是,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学员能具备一年工作经验的水平,实际上也达成了这个预期。用人单位反馈,这些学员上手速度特别快,在技术的理解和运用上,和没有经过培训的应届毕业生拉开了明显差距。”
培训、考核、认证,理论和实践并重
在这背后,是严密的培训体系设计。李楠告诉记者,这套课程的研发用了一年左右,今年3月首期定制班开班,培养方式既包括培训,也有考核和认证。
在招募学员时,会有一次线上面试,了解他们的基础情况、技术功底和个人志向等。“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有一定技术功底,同时计划从事物联网产业的人。”经过选拔的学员会进入规模在10人左右的小班进行学习,配备三位授课老师,负责不同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大纲,学员需要在一个月内,掌握物联网基础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小米AIoT生态与智能设备基础等四个板块的内容。除了需要具备这种“硬实力”,他们还要提升就业软实力,比如简历制作、面试等方面的求职技巧。
一天的课程开始于9点,学到12点,午饭和休息后,13点半,学员们又投入到下午的学习中,直到18点才结束。学习强度不算低,但赵炳森和路杰都学得很踏实。“这里的授课模式和学校不同,实践性比较强。”赵炳森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员们几乎是一边学习,一边动手实践,并且逐渐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
在李楠的课上,通常是他讲一阵后,就分配任务,让学员们分组实践。有时他会设计某个物联网应用场景,让学员通过物联网技术、使用设备,完成阳台的安防设计。“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教具,比如实训箱、灯光模型等,可以一边学、一边练。”
除了技术培训,职业培训也在课程范围内。蔡双会在培训中担任的是职业指导师的角色,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到产业介绍,再到劳动法知识,都是授课内容。“我们会给学员进行一对一简历指导,并进行模拟面试,提高求职能力。”
在培训阶段,授课老师还会对学员进行综合的学习鉴定。学员完成培训后,还要再闯两关——认证考试和最终面试。认证考试即小米AIoT职业能力认证,分线上技术理论和线下设备操作两个环节,学员没有题库,老师也无法提前了解这套题,通过双盲检测保证考试客观反映学员情况。
获得认证后,学员将进入到最后一轮考核,“我们和用人单位一起,对学员进行面试考察,只有最终企业评定其达到要求,才会录用。”
打通教育和就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有一位学员让李楠印象深刻,他此前找工作多次碰壁。进入培训班后,学习非常努力,进步明显,最终成功入职了小米集团生态企业。“能进入该企业实习、工作,这是他之前不敢想象的。这就是我们开展培训的意义所在,为学员开辟新的工作通道。”李楠说。
赵炳森也深有同感,“我出身于‘双非’院校,很难获得大公司的青睐,这次培训为我提供了一块跳板,让我们今后能进入到更大的平台。”
学员本身有在物联网产业深耕的志向,经过培训后,他们的技术过硬,能在工作中很快上手,节约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提升企业效率,“所以企业会愿意录用我们的学员,目前所有学员都成功通过小米AIoT职业能力认证。”李楠介绍。另据蔡双会介绍,目前已经分三个班次,共输出20多位学员到小米集团生态企业中。
随着技术快速更迭,新产业涌现,新职业应运而生,人社部等多部门分批次认定了74个新职业,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也在其列。但调查显示,未来5年,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缺口总量超1600万人。新职业中,也有多个绿色职业,比如碳排放管理员。“绿色低碳行业发展,人才是重中之重,但是目前也面临人才难求的窘境。”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人才发展部副部长徐宏宇表示。
李楠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内容,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不够高,就算是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到用人单位中,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上手,教育和就业之间仍存在“最后一公里”。“我们正在做的,就是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让学员结业即就业。”李楠说。
除了小米定制班,今年三月底,中公教育还与EESIA(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发起建筑节能减碳技术管培生的培养计划,培养方向包含管理类、运维类、技术类和销售类等。“我们希望能让更多有志于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有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补充绿色低碳行业人才供给,促进产业发展。”徐宏宇很期待培训的启动。
“随着新经济形态的蓬勃发展,新职业的人才需求也很旺盛,我们开设新职业培训项目,在打通校企‘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希望能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丰富他们的就业选择,缓解就业难题。”中公教育总经理梁蕾表示,“在新职业培训项目之外,我们还开设了新职业证书培训,比如企业合规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为计划转行的社会在职人群提供准入技能培训,希望能帮助他们顺利转入新职业赛道。”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