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北京新闻

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维管束植物2088种

北京有鸟类519种 成为“鸟天堂”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5月19日,北坞公园,工作人员在放归救助的鸳鸯。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月22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候鸟在奥林匹克塔下休整。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1日,记者从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0.8,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中心城区整体生境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状况健康。

  此外,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维管束植物2088种,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道“绿隔”水域覆盖面积增加6.43%

  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北京市持续对全市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统一监测评价。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王玮介绍,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0.8,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生态涵养区持续保持生态环境优良。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平原区EI继续保持良好水平。

  全市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其中绿视率为26.96%。绿视率指标主要表征区域内人视野范围里绿色生态空间占比的平均值。这项指标从公众的视觉感受出发,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含绿量”,贴近公众真实感受,反映城市生态品质。

  公园、社区、林荫路,在城市许多角落,市民都能用眼睛“测量”绿视率。北京通过见缝插绿、疏解建绿、建设小微绿地、丰富绿化层次,为公众打造了“出门见绿、开窗即景”的良好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林地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其中林地面积同比提高5.44%,生物量密度同比提高3.60%。重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野鸭湖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质量保持优秀水平。其中,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EI为78.1,同比提高0.61%。

  绿化隔离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EI同比提高1.04%。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比例进一步提升,其中林地面积同比增加0.32%,草地面积同比增加0.68%,建设用地面积同比降低0.92%。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水域覆盖面积同比增加6.43%,建设用地面积同比降低2.23%。

  生态环境“摸底”

  中心城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2020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摸清“家底”,支撑指导科学保护。2023年,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实地记录73种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被等类型,2020-2023年累计记录136种,调查记录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持续增加,其中中心城区记录到23种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持续的近自然生态修复和建设,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得到优化。

  2023年,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2906种,2020-2023年累计记录6895种。实地记录被纳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外来入侵物种19种,2020-2023年累计记录外来入侵物种26种。

  生态环境好不好,小动物们来投票。以蝴蝶和蜻蜓为例,它们生命周期短,敏感性强,对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活动干扰可以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是国内外常用的指示物种之一。2023年在中心城区记录到24种蝴蝶和29种蜻蜓,分别约占全市调查累计记录的24%和36%,表明中心城区整体生境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状况健康。2023年在天坛公园记录到13种蝴蝶,是蝴蝶在核心区最重要的栖息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记录到16种蝴蝶和24种蜻蜓,是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生态环境监测

  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彭强介绍,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维管束植物2088种,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奠定了绿色生态基础。

  北京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之上,两大山脉五大流域为基底的自然地理格局和独特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鸟类多样性。全市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生态涵养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为鸟类营造大尺度、高品质栖息环境;在开展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的调查监测、科研合作、疫源疫病防控以及打击非法猎捕和经营利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市共有鸟类519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天堂”。

  此外,为更好地监测和保护生物资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利用视频监控、红外相机和花伴侣拍照识花等手段,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万象”,目前可识别植物5800种、动物330种、鸟类1200余种、昆虫80多种,准确率达85%以上,有效解决生物监测数据“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等难题,显著提升了野生动植物和病虫害智慧感知监测能力,探索构建了智慧园林管理建设新模式。

  生态环境样板

  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全部获得“双命名”

  北京市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个称号。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经有延庆、密云、门头沟、怀柔、海淀、平谷、丰台、朝阳、昌平9个区获得命名,其中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延庆、密云、门头沟、怀柔、平谷)全部获得双命名,并辐射到中心城区,实现了生态进城、“两山”进城。

  9个区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其中,生态涵养区坚守生态屏障,持续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生态+农文旅等模式的“两山”转化样板;中心城区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精细化治理水平,以生态优化政务、商务、生活、消费等场景,擦亮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例如,朝阳区把生态公园代表将府公园与城市生活代表郎园Station有机融合起来,探索城市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