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北京新闻

北京援藏30年,输送1200多名干部人才,援建143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遍布拉萨大街小巷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本科率升至97.53%

2024年09月0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8月30日,拉萨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援藏教师林洁正在给拉萨市实验小学学生上心理课。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9月,开学季的拉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里,校长梁新站在校门口,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做了6年。

  梁新并非本地人,而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丰台学校的一名教师,2018年,他加入一项北京对口援藏的项目,从北京到拉萨,在这所同样由北京援助的学校里任教,援藏期满后,他留在了这里,第二届、第三届……他的目标,是在这里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德育体系,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他计划一直留在这里。

  在拉萨,像梁新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从1994年北京对口援藏开始,三十年来,1200多名干部人才奔赴这座高原上的城市。他们进入各行各业,和这座城市一起,一点点走向现代化。

  亮点 1

  北京干部教师开启“组团式”教育援藏

  从北京到拉萨,跨越大江大河,平原与丘陵,相隔7000里的两个城市,早在70年前,就已经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1955年,首都北京就开始从多方面援助西藏。根据西藏社会发展需要,北京市调派多批干部人才和医疗、技术骨干到西藏工作。为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先后援建了拉萨皮革厂、拉萨火电厂、日喀则太阳能试验站等项目,并在北京筹建了西藏中学。

  此后数十年中,北京和拉萨的合作与援助从未中断,并在1994年,开启更加系统、全面和持续的援助工作。那一年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同时确定了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及其下辖城关区、尼木县、当雄县、堆龙德庆县等一区三县的任务。

  随即,北京市确立了“干部援藏为龙头、技术援藏为骨干、资金援藏为补充”的援藏工作思路,明确阶段对口支援的总体目标,是以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为主,生产经营项目为辅,兼顾社会发展和农村基础建设项目,“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梁新所在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即是当时援助的项目之一,这座始建于1987年的寄宿式完全中学,迎来了众多来自北京的干部和教师,并于2014年更名为“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仅当年,就有52名来自北京的干部教师到达这里,开启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历程。数据显示,至今,这所学校先后迎来了6批206人次援藏干部教师,学校办学成绩日益突出,中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由2015年的本科率41.55%、重本率9.74%提升到了2024年的本科率97.53%,重本率81.59%。

  亮点 2

  当雄北京自来水厂为1万人提供饮水

  确定对口援藏目标的同时,北京市就确立了“组团式”援藏的策略,教育、医疗、民生、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等各个领域中,大量的人才组团西进,深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助力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在拉萨,随处可以见到北京援助的印记,早期援建的北京路见证着拉萨古城的变迁,成为核心区重要景观大道;一座座附带电梯的“连心桥”方便了群众出行;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小鸟巢”。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援建的宗角禄康公园,现已成为拉萨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和游客的打卡地。4A级景区牦牛博物馆彰显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成为传播西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投资建设的堆龙德庆县34所幼儿园,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当地孩子们心中。

  新投入使用的当雄北京自来水厂,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当雄县原自来水厂建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设备管道老化、水源不稳定等原因,经常出现断水、水质混等现象。为此,北京投资3000万元援藏资金,为这里建了一座新的自来水厂,包括取水工程、原水输水工程、净水厂工程和配水管网工程等,建成后的自来水厂,年净水量86万立方米,可以为当雄县城区及附近居民约10000人提供饮水。

  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十年来,北京市在西藏援建143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这些建设成果遍布拉萨的大街小巷,每天服务着各族人民群众,这也是京藏心连心的历史见证。

  亮点 3

  园区樱桃温室丰产期年产量可达2万斤

  在拉萨尼木县,一座新建的产业园区中,1万多棵美早樱桃,已经开始大批量进入挂果阶段,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这是一个来自北京顺义区的援助项目。2023年6月起,顺义区龙湾屯镇机关干部和百业众发合作社专家,先后16次到达尼木县,在这个产业园区中,帮助改造第一批26个大棚,引入来自北京的优质樱桃树苗,来自顺义区的种植专家,结合尼木县海拔、气候、光照、基础设施等条件,根据不同的苗木树形,详细讲解树苗的栽植方法、分享种植经验、传授实用种植技巧,“手把手”指导当地农牧民栽植,保障樱桃树苗的成活率和产量。据介绍,该园区各类樱桃温室丰产期年产量可达2万斤,实现产值140万元,年均带动60户农户增收。

  大棚改造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全部为援藏资金,除了改造和新建大樱桃大棚外,还帮助当地建设了蔬菜大棚,建成后的蔬菜大棚,可以帮助尼木县持续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牧民稳步增收。据介绍,该项目对尼木县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果蔬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

  区域发展中,产业是基础,立足本地的产业,诞生于本地的产业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援助中,把“输血”变成“造血”的关键。

  据介绍,在产业帮扶中,北京援助团队,将北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进到拉萨。如投资建设的城关净土乳业是拉萨规模最大、技术领先并拥有自主品牌的乳品企业,该项目投产让拉萨当地群众喝上了优质放心的本地奶,同时带动了周边5000余名群众就业。再如当雄牦牛牧场推出有“身份证”的牦牛,创建全国有机牦牛养殖基地,解决了近千名群众增收致富。

  亮点 4

  北京每年组织拉萨中小学生来京看升旗

  三十年援助,两地之间,不仅仅是援助和被援助的关系,更打造出一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纽带。

  据介绍,北京与拉萨两地。不断扩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覆盖面,精心组织“三交”活动,2023年直接“三交”参与人次达到1万人次,线上影响达百万人次,北京市47家单位,53批次近400人次赴拉萨对接支援合作,同时,许许多多生长于拉萨的人们,也走进北京,感受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与魅力。

  2024年6月,一场“青少年艺术节民族舞蹈专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拉开帷幕。来自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北京市的近400名青少年齐聚北京,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通过各民族舞蹈展演进行艺术交流。来自拉萨市和北京市的小学生们相继带来《弦音新生》和《快乐节》两个藏族舞蹈演出。其中,《弦音新生》芒康弦子舞是西藏自治区的传统舞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不是第一次两地同台演出,据介绍,结合首都资源优势,北京市每年都组织拉萨中小学生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同时组织京拉两地中小学生,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同台演绎新时代西藏生活的欣欣向荣,表达出雪域儿女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

  援藏剧目《四季牧歌》则是一出广为人知的剧目,该剧目由北京拉萨专家团队联合打造、当雄县艺术团担纲演出,先后在北京、南京等多地演出,每到一地,都能掀起当地的观看热潮,把援藏的故事讲给世界。

  如今,故事还在继续,在援藏三十周年之际,北京市正在不断梳理援藏三十年的成就和经验,弘扬援藏精神,主动对接拉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为实现拉萨发展、富民兴藏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