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中国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中国新闻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9月10日至13日举行,拟审议统计法修正草案等

禁止明示、暗示填报虚假数据等行为

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9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在9月9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王翔就本次会议拟审议的法律案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国防教育法修订草案】

  拟对军训提出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等要求

  颁布于2001年的国防教育法,今年迎来第二次修订。

  王翔介绍,2024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国防教育法进行了初次审议。根据各方面意见,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的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作出修改。

  首先,进一步体现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增加学校国防教育应当与兵役宣传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依法服兵役意识,营造服兵役光荣的良好氛围等规定要求。

  同时,完善学生军事训练的组织实施、内容和目标,增加规定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的制定主体和实施要求,对军训提出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组织纪律性等要求。

  此外,与预备役人员法相衔接,明确对预备役人员进行国防教育有关要求。还增加了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王翔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对全民国防教育体制机制进行了改革,目前改革基本完成。有必要及时修改国防教育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用法律形式固化下来,以适应深化改革的工作实际。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筹划设计,对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方法手段、相关保障等作进一步强调明确,有利于不断提升国防教育的质量水平。

  【统计法修正草案】

  对“统计造假”等问题将增加规定

  王翔介绍,2024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统计法修正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根据各方面意见,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修改决定草案拟作修改。

  首先,体现新发展理念,规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健全科学合理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指标体系。其次,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规定国家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工作深度融合,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推动统计台账电子化、数字化,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转化与运用,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同时,细化统计监督规定,将统计法定职责履行情况等纳入统计监督内容。强化防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增加规定将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纳入依法行政、依法履职责任范围,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工作的考核管理,进一步增强防范和惩治造假责任制度刚性约束。

  此外,加强统计信息共享,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明确统计信息的共享范围、标准和程序,提高政府统计效能、消除统计调查重复交叉和减少统计调查对象多头填报负担等,增强其可操作性。

  “近年来,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社会公众对此反映强烈。这是统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王翔介绍,针对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修正草案主要从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对有关负责人增加禁止性行为和相应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规定。

  修正草案进一步扩大有关负责人禁止性行为的涵盖范围,规定“不得明示、暗示下级单位及其人员或者统计调查对象填报虚假数据”,同时,规定“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打击报复”。

  针对有关负责人对统计数据严重失实情况失察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并增加兜底性规定,通过“列举加兜底”的方式,确保全面追究各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的法律责任。

  【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

  拟完善隔离治疗等措施的实施程序

  王翔介绍,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拟完善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实施程序。完善疫情控制措施,严格限定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

  首先,完善传染病的分类,将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等其他传染病明确为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同时,完善监测、报告和预警规定。完善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实施程序。完善疫情控制措施,严格限定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做好与有关法律规定的衔接。

  王翔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目前防控传染病疫情工作,涉及多部法律,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6月28日刚刚修订的国境卫生检疫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同步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从法律制度上形成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的合力,本次传染病防治法修改有必要做好与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的衔接。

  为此,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拟作出修改,明确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设立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响应。

  明确传染病防治中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本法未作规定的,适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时,修订后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境卫生检疫法也对与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的衔接作了规定。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意见,对有关法律草案的规定继续予以修改完善,确保法律之间协调一致。”王翔说。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

  增加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王翔介绍,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二审稿,首先进一步完善反洗钱工作的原则和要求,确保反洗钱措施与洗钱风险相适应,保障资金流转和金融服务正常进行。

  同时,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的定义,明确列举七类上游犯罪,同时增加兜底规定,扩大上游犯罪涵盖范围,进一步揭示洗钱活动的危害,突出反洗钱工作的重点,更好与刑法相关规定衔接。

  此外,对监测新型洗钱风险提出要求。明确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采取洗钱风险管理的条件和要求。进一步细化特定非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规定。完善法律责任,调整处罚幅度和数额,以便于做到过罚相当。

  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采取洗钱风险管理措施等涉及单位和个人的权益,需要处理好管理洗钱风险与优化金融服务的关系,特别要保护数据、信息安全。为进一步回应社会关切,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作了修改。

  增加规定反洗钱工作应当依法进行,确保反洗钱措施与洗钱风险相适应,保障资金流转和金融服务正常进行,维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增加规定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应当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进行;对于涉及较低洗钱风险的,应当简化客户尽职调查。

  明确金融机构采取洗钱风险管理措施的条件,并规定保障客户基本的、必需的金融服务。恢复现行反洗钱法严格规范反洗钱信息使用的规定,同时增加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明确要求反洗钱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提供服务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当依法妥善处理,确保数据、信息安全。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王翔说,新技术新业态迅猛发展,加大了发现和查处洗钱活动的难度,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个难题,不断加强反洗钱监测分析水平,提高对新型洗钱风险的监测分析能力,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作了修改。

  增加规定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家有关机关发布洗钱风险指引,及时监测与新领域、新业态相关的新型洗钱风险;增加规定反洗钱监测分析机构应当健全监测分析体系,根据洗钱风险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分析工作,按照规定向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机构反馈可疑交易报告使用情况,不断提高监测分析水平;增加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关注、评估新业务等带来的洗钱风险,根据情形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洗钱风险。

  【能源法草案】

  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王翔介绍,能源法草案明确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能源法草案二审稿,明确国家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增加规定能源用户应当依法履行节约能源的义务,鼓励能源用户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低碳能源。

  明确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加规定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增加规定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电源电网协同建设等。

  增加规定国家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增加规定国家通过实施绿色电力证书等制度建立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完善法律责任部分规定。增加规定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生物质能、氢能等概念定义。

  明确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分别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规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政策。

  推动燃煤发电清洁高效发展,合理布局燃煤发电建设,提高燃煤发电的调节能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电源电网协同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加强能源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基础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技术、装备及相关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