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特别报道

顺义区北石槽镇志愿老师刘军义务教国画11年,年纪最长的学生已近90岁

他能读懂老人内心对绘画的渴望

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刘军
9月4日,北京顺义区北石槽镇寺上村幸福晚年驿站,刘军正在示范画竹子。新京报记者 吴淋姝 摄

  赭石、翡翠绿、藤黄三色颜料分别挤出小粒,兑点水在调色板里搅匀,就变成刘军最喜欢的那抹暗绿,晕染成宣纸上的柿子树叶。用他的话说,要区别于那种俗艳的绿。不少学生受他影响,告别初学时大红大绿叠加勾金边的审美,偏爱克制的调色。

  刘军曾在天津美术学院就读,专攻国画,尤爱山水。2013年,时年27岁的刘军到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办了一个国画班,主要教少年儿童画画,勉强挣点糊口钱。一位65岁的农村“空巢老人”找上门来,说自己看着心动,也想摸摸画笔。刘军不忍收学费,义务教授零基础的她画花鸟,延续至今。

  2019年初,北石槽镇下西市村幸福晚年驿站“老年书画班”成立,刘军成为驿站的志愿老师,每周教下西市村的老人画2个小时国画,班里的学生从10余人逐渐扩至60余人。此后,刘军相继在其他村落的老年驿站义务教老年人学国画,年纪最长的学生今年已近90岁。截至目前,刘军的老年徒弟已有100余人。

  在刘军看来,艺术不分老幼,学画画永远不迟。他想让更多的农村老人在画画中修身养性,亲近艺术和真善美,让晚年生活更有趣味。

  因材施教“画出来就好”

  从北石槽镇出发,途经数片玉米地,寺上村幸福晚年驿站就到了。一进门,便可以看见门口的书画室,朝街那面是一大片玻璃窗,日光通透。

  9月4日下午,来了12位老人,有的是本村的,有的是邻村的。他们都来参加刘军的国画展示课。一坐下来,大家就将自己带来的画笔、颜料等装备摊在桌上。起初,作画工具全是驿站免费提供,后来,老人们乐意用自己买的,“顺手。”一位老人说。

  大多数老人的调色板底部都凝固着彩色膏垢,“画家的调色板都是不洗的。”刘军笑着解释。赭石、藤黄、钛白三色颜料消耗最大,其次是一些老人喜欢的牡丹红。

  刘军的首个老年弟子李士云今年已经76岁了,她从零开始跟着刘军学了11年,现在可以称得上水平精湛。如今她在北石槽镇当义务国画老师,闲来教其他老人画画。

  虽说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但弟子们在画画上各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刘军也尊重他们的创意,更不会规范他们的握笔姿势,“画出来就好。”

  李士云习惯站着画画,下笔干脆利落,用色大胆,最爱画牡丹。“她的风格比较豪放,画画速度很快。”刘军低头,边看她的画边点评。

  80岁的曹淑琴学画四年,戴着眼镜精细调色,直至调出满意的淡淡玫红,才在宣纸上点缀。在刘军眼里,她的风格较细腻,对色彩敏感,下笔谨慎克制。到后面,曹淑琴画的石头模糊一团,刘军点评,“唯一缺点就是石头画坏了,等会儿改的时候直接重墨,勾一遍,笔上的水少一点。”

  56岁的高秋云着色风格颇得刘军精髓,不喜饱和度过高的色调,她才学画一年,几幅画作便被放在驿站画室展示。“她之前是做服装生意的,有自己的一套审美。”刘军说。

  “梅花太实了,郑叔叔你多蘸点水;玉芹阿姨,你注意一下梅花枝干粗细的变化,你现在整体线条都是细的;肖阿姨,牡丹花叶子稍微大了点,如果小点,咱们的画就非常完美了;艳红姐的牡丹画得很大气,叶子没上绿之前特别好,干湿浓淡都有了,不需要过多颜色去装饰……”刘军悉数点评,并在宣纸上示范如何叠加画梅花,呈现繁多而遮挡的花朵,“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虚实还有浓淡干湿的变化。”

  学生们听得认真,微微点头。刘军又示范起如何画竹叶和竹竿,在他看来,看似最简单的东西最难画,手要稳,下笔要干脆,拖沓犹豫容易走形。

  在学画老人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春暖花开的时日,刘军会拉四张2.4米长的桌子,摆在附近的桃林里,让老年徒弟就地写生。

  春画桃花冬画梅,村里的老人对气候、时节的变化极为敏锐,打开窗,周遭都是作画素材,柿子、番茄、麦穗皆可入画。艺术就来源于他们日常相伴的三餐四季。

  与教小朋友不一样,老年徒弟偏爱复杂的、有挑战性的画,“简单的,他们画多就腻了,提不起劲。”因此,刘军常拿一些名家的复杂花鸟图让他们模仿,“也想培养他们的品位。”

  刘军曾向他们传授过泼墨、大写意为主的技法,让颜色在宣纸上自然流淌,将窗外田地里的黄土直接用来调成矿物质的颜色,染在纸上。老人们都觉得新奇,也乐意上手泼洒。

  老人们能在晚年培养出画画的爱好,并为之投入时间和心力,刘军觉得很宝贵,他想好好守护。不少老人曾对刘军交过心,年轻时没有画画的条件,觉得这份爱好很奢侈,想尝试又胆怯。

  刘军听了心里犯酸,来自河南南阳农村的他,能读懂农村老人眼里对高雅艺术的渴望。他记得,十余岁的时候,碰上青黄不接的时日,家人还得向邻居借粮,无力负担他的绘画爱好,成年后他才系统学习画画。

  在一些老人身上,刘军好像看到了儿时那个渴望学画的自己。他一直义务教农村老人画画,哪怕自己过得紧巴巴也决不收费。同样的,他也收获了很多善意。

  来北京打拼的前4年,房东阿姨坚决不收他的房租,待他2017年创业成功才收。“日子过得很紧巴,那时候他一天花2元,一个月伙食费60元。当时听到很心疼。”刘军的妻子张芸说。少儿班的学生家长见他单身,介绍同样爱画画的李遂镇村民张芸跟他认识,最终两人于2020年初结婚。张芸如今也在下西市村幸福晚年驿站工作,干点后勤的活。

  总被徒弟们惦记的“刘老师”

  老年徒弟时常对这个小师傅嘘寒问暖。有的老人操心“刘老师”是租的房子、没有田地,三天两头给他送来新鲜的蔬菜瓜果。“突然多了好多关心自己的长辈。”刘军能感受到当地人的淳朴和真心。

  “北石槽镇的民风真的很淳朴。”刘军觉得,十余年来,身为异乡人的他被当地村民视作了真正的家人。身为刘军的第一位老年徒弟,李士云待“刘老师”如亲人,记得他最爱吃青椒炒鸡蛋和面食,每次来家里做客,都会做他爱吃的。刘军找对象时,李士云还帮他参谋把关。李士云觉得,画画的时光是心无旁骛的,她会暂且忘记孤独的“空巢”生活,忘记农家菜园里的劳作,装进眼里的只有她喜爱的生动色彩。

  不开课的日子,老年徒弟要在家里做课后作业,画好了将画作发在微信群里,刘军会点评,老人们之间也常互相捧场,“大姐画得好漂亮!”“大哥画得真好!”

  但老人们更希望得到刘军的认可。“他们就跟小孩子一样,也希望老师当面表扬,如果被夸奖,可开心了。”遇到性子腼腆的老人,他时常将“真棒”“厉害”挂在嘴边,高浓度提供情绪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有事不能来上课,老人们也会在群里请假,像小学生一样规规矩矩,“老师好,我今天感冒,不去上课了。”他们很珍惜免费学画的机会,也很尊重这位志愿教他们的“刘老师”。

  年龄最长的学生施焕钧今年已近90岁,自2019年第一天开课,便几乎没请过假,拄着拐杖也要来。他的作品曾经入选过省级展,还曾远赴西藏展出。对刘军来说,学生获奖,比自己获奖还兴奋。一些老人来时虽无绘画功底,跟随刘军学上几年后,有的画作让许多人眼前一亮。刘军分析,因没有功利心、没有压力,老人的创作来得更加纯粹和简单。画画就是画画,无关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

  当下,刘军也在认真打理自己的少儿绘画工作室,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行,以便更加从容地深耕公益,教更多的老年人画画。

  “画竹竿的时候,大家注意,手一定要硬放,手如果软了,竹子出来是没有力度的。”9月4日下午,刘军一边在宣纸上示范,一边讲着,老人们围在他身边,认真看着、听着。不远处,午后的阳光打在墙上一幅学生的画上,麦穗上的绒毛根根分明,闪着金光。

  新京报记者 吴淋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