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北京文化守护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北京文化守护人

盖建中 申遗“应考”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8月6日,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盖建中在修缮完工的来今雨轩。C06-C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盖建中正在查阅中山公园园史资料。
来今雨轩大厅西侧有一块特别的展示区,透明玻璃罩下整齐摆放着53块地板花砖。
来今雨轩里展示的游客创作的画作。
游客在来今雨轩小憩。

  北京文化守护人盖建中,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他担负中山公园文化、政策研究和管理工作已有十三年,把文化挖掘研究这个别人眼里的“冷板凳”工作做成“热专业”。来今雨轩曾是北京文化地标,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盖建中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还原来今雨轩原貌,使其按照最小干预原则完成修缮,并编著出版《中山公园》一书。

  “社稷坛与太庙体现了‘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介绍中山公园里的历史典故与文物渊源,恐怕不会有人比盖建中更翔实更权威了。他曾主持编纂了中山公园资料长编多达百万字。

  1914年秋,始建于1420年的明清社稷坛开辟为中央公园,是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建筑;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公园。如今,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中山公园各处古迹的讲解词,也新融入了北京中轴线的内容。盖建中希望趁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波热度,更好地向公众介绍中山公园的历史文化。

  1991年,学园林专业的盖建中来到中山公园工作。2006年,他从来今雨轩党支部副书记岗位调入公园修志编辑组(遗产办公室前身),开始对公园历史文化进行收集和研究,进而为公园发展提供持续的决策参考。他的工作目标,始终是保持历史信息的传承。盖建中期待,让更多人能够“原汁原味”地看清与读懂社稷坛。

  完成申遗“大考”

  社稷坛是中山公园最热门的打卡点,每当走到这里,一年前在此反复练习讲解词的一幕幕,便会再次浮现在盖建中眼前。

  2023年,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入冲刺阶段,国际专家考察时,盖建中被选中担任社稷坛讲解员。

  为了更贴合申遗的要求,盖建中找专家请教,字斟句酌地打磨讲解词。讲解词修改好了,还需要将它们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为了保持最好的仪态,盖建中专门向首都博物馆的资深讲解员学习站姿、手势。他还预设了多个问题,准备了大量延展内容。

  考察当天,一个半小时里,他自北坛门开始讲解,将社稷坛保护利用、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转变、来今雨轩修缮和活化利用等情况娓娓道来,顺利完成了“大考”。

  保留来今雨轩原貌

  中山公园东侧游廊后方,古色古香的红砖房子古朴幽静,乌木的地板泛着柔和的光泽,食客们来此会尝一尝鲁迅先生当年向朋友推荐的冬菜包子,在怀旧的氛围中,感受当年文人雅士聚会畅谈时的放松心情。这里就是修缮重开的来今雨轩茶社。

  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取名意为期待新老朋友来此欢聚。新中国成立后,来今雨轩几经修缮。2018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提出“振兴老字号”,要求中山公园将来今雨轩收回,修缮后重新利用。为修缮工程提供史料依据的工作,交到了盖建中的手中。

  盖建中查询了大量资料,翻来覆去研究琢磨,但只有两张老照片显示了室内场景,由于角度受限,仅能看到长条桌和地板。

  来今雨轩大厅内,有两根绘有金龙图案的大木柱,天花板上印着敦煌飞天的图案。很多老员工说,他们来公园工作时,木柱和天花板就是这个样子。

  建筑的历史原貌应在修缮中得以保留。但慎重的盖建中希望找到更加确凿的证据,他找到已经撤场的经营承租方老板聊天得知,敦煌飞天实则是后贴的贴纸。经过检测,他们还发现,木柱上的金龙也并非原貌,是后期为了装饰绘制的。

  于是,公园调整修缮方案,他们将贴纸慢慢揭开,拆除后加装的吊顶,民国时期的中式梁架结构重现在眼前。木柱上的金龙图案也被去除,露出了梁柱的历史原貌。

  坐得住“冷板凳”

  30万字的《中山公园志》编纂工作始于1989年,这项浩繁的文字工程从始建于1420年的社稷坛开始记录,回溯了中山公园1991年之前的历史。

  此后每隔10年至15年,公园都要对《中山公园志》进行修订,即修志,补充10余年来公园的大事记,同时对此前的内容进行完善修正。对原本学习园艺花卉的盖建中来说,修志意味着从头学起,正是这个契机,使他迈进公园文化研究的门槛。

  “中山公园面积不大,如果翻来覆去只掌握已有的内容,多少会有些‘审美疲劳’。”盖建中觉得,修公园志不仅需要对公园历史文化感兴趣,也要坐得住“冷板凳”。

  2019年,盖建中主持编纂中山公园资料长编(1995-2010),用最传统的方法,他和同事编纂了4册近100万字的资料长编,涵盖了中山公园23.8公顷的大事小情。

  打开景观视廊

  今年是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这段日子,盖建中正着手调研公园历史园林遗产,整理历史上公园视觉通廊的资料。

  中山公园前身是明清社稷坛。社稷坛三重坛墙营造出富于层次变化的神圣祭祀氛围。盖建中说,内坛的风格是宽阔、敞开的。朱启钤改造内坛时只种植了牡丹等低矮植物。新中国成立后,公园为了绿化,在内坛种植了很多高大植物,改变了原有的历史环境面貌。

  基于社稷坛老照片,公园确定了内坛跟外坛植物景观调整的思路,“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一起做规划,认为中山公园的绿化应该倾向外坛,减少内坛植物的密度,展示其原有的祭坛风格。”他全程参与了公园总体规划和文保规划,“未来,中山公园的景观视廊将进一步打开,遮挡景观的树木将被修剪。”

  近些年,盖建中更多地作为公园文化传播者,向大家传播中山公园特有的历史文化,“我希望通过历史研究、策划活动,还原公园文化地标的属性,向更多游客展示公园的魅力。”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