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北京新闻

专注科研、用心带班,首都教师用爱书写“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就是爱这个职业爱学生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姚登峰,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获评2023年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度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22年度北京市学联“我心目中的大先生”、2021年度北京榜样及北京市自强模范等。
周瑾,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数学教师,正高级职称。2014年荣获丰台区人民教师奖,2015年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紫禁杯一等奖,2019年被评为北京市丰台区骨干教师,202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22年被评为丰台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他是听障人士,却以心换心,始终在研究如何让残障人接受信息无障碍;她从十二中走出去、又走回来,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得到学生、家长认可的好老师……什么是“教育家精神”?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姚登峰和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数学教师周瑾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任教生涯写出答案。

  北京市教委联合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新京报社推出“践行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筑梦人”专题策划,聚焦首都教师代表,听他们讲述“大先生”的“小故事”,探秘北京大中小学教师身上的“教育家精神”。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姚登峰: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帮助更多残障人

  “聋人除了听,什么都可以做到。”这是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姚登峰,一名极重度听力残疾人坚信的一句话。今年8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2024 Google开发者大会上,姚登峰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专题演讲,介绍了他们的信息无障碍项目——“手语村”。该项目利用谷歌先进的AI技术,旨在打破听障人士与社会沟通的障碍,促进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传道、授业、解惑,身为特教老师的姚登峰身体力行、一点一滴地向学生传递着“聋人除了听,什么都可以做到”的人生理念,也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们逐步树立起了自信,呵护那些曾经受伤的心灵,帮助他们克服因身体残障所带来的困难。

  姚登峰出身于教师世家,2006年在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高薪诱惑来到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做一名特教老师,在首都特殊教育一线一扎就是18年,“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他们可能在听力、视力或者智力上存在障碍,但正是这些挑战,才让我们的工作充满了意义和价值。”

  教书育人,姚登峰将满腔热情倾注在平凡的工作中:作为教师,他承担的课程获评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多次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作为班主任,他指导的两届本科班集体均获评北京市“我的班级我的家”十佳班集体,班上成员先后荣获奖励300余项;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其社团获得了2022年联大首届海棠奖;作为竞赛教练,他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竞赛一等奖……

  从任教至今,姚登峰始终在做信息无障碍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残障人、老人上网都存在困难,“我的理想就是让残障人接受信息无障碍。”姚登峰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手语的信息化,也就是计算手语学研究。我国现有2057万聋人,对拥有如此庞大人群的“少数民族语言”,聋人计算手语的研究还无人涉足。姚登峰提到,计算手语学研究门槛很高,除了要懂计算机科学、语言学,还必须精通手语学,“研究的过程中就发现,我学的东西还不够多,所以在2012年的时候考到清华大学,在职攻读计算语言学博士研究生。”

  此后,姚登峰先后主持了多个手语课题,填补了信息无障碍和手语、行为语言领域的部分空白,在国际知名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来自大陆的信息无障碍论文。“假如一个小时的汉语视频进行数据标记需要一个小时,那一个小时的手语视频要进行标记就需要100个小时。时间成本太大了。”姚登峰还带领研究生用计算机来进行自动标注,在降低时间成本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手语数据,“这之后就可以开展手语的开发与计算了。”

  目前,姚登峰和团队成员还在不断地进行图像处理领域的手语识别研究,“要把手语识别从现在的图像理解阶段,提升到语义理解阶段。”就像姚登峰在2024 Google开发者大会上分享的那样,科技能够跨越界限,连接不同的人群,打破障碍,他也始终坚持自己开展无障碍研究的初衷,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残障人,方便残障人的生活和学习。

  教育家精神就是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所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推动教育创新与改革,做到“心中有梦想、人生有目标、肩上有责任、脚下有行动”,不说大话,关键在实干。——姚登峰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师周瑾:

  用小故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30年任教生涯中,担任班主任工作超过20年,带了十几届高三毕业班……简单的三个数字,道出了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数学教师周瑾在教育教学上的探索与实践。周瑾是个地地道道的“十二中人”,年少时曾在这里求学,1994年大学毕业后又回到这里任教,直至今日。

  “我很喜欢当老师,跟学生们在一起我就很开心,学校的环境也很单纯,很适合我。”谈及从教之路,周瑾“自嘲”自己年轻时有点“社恐”,更喜欢跟学生打交道,也愿意在安静的环境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回到十二中,则是周瑾坚定的选择。“当时也有海淀、西城的学校让我去任教,但我就一门心思,我不去,我就要回我自己的学校。”刚刚走上讲台,周瑾就成了初一的班主任,“初一的孩子也就十几岁,我那会儿也二十来岁,年龄差比较小。”

  真正站在讲台上,周瑾发现这跟实习的时候不一样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管理上的确是个考验。教学上也是一点点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去学。总觉得教不好都对不起学生和家长,自己良心上也过不去。”周瑾跟着老教师学习,看老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满心希望自己能尽快成长起来。但同时,她也明白,成长需要时间,成为一名能够得到学生、家长认可的好老师更需要时间。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无数个和学生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里,周瑾从初一走到了高三,“其实这一轮下来我也是蒙的,都是老教师带着走下来的。直到后面再带了两三轮高三,才找到感觉。”2007年高考,周瑾所教的实验班和普通班高考成绩都名列前茅。

  本以为能一直深耕高中教学的周瑾,在学校有需求时,重新站在了初一的讲台上,带起了本部第一批初一学生。而这六年,也成为了周瑾教育生涯里最难忘的六年,“刚带他们的时候,有的孩子才到我胸口高,但是高三毕业的时候,个头都已经超过我了。”

  教学上,周瑾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她看来,做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团建来增加全班的凝聚力,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眼神、动作给予学生鼓励,但是业务能力过硬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信服,“专业是我的饭碗,能拿的出去才行。”在教学中,周瑾一直坚持“设问、解问、新问、追问”的“四问”教学模式,用“问题串”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从而获得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周瑾还经常根据所讲内容,结合一些中外数学史,以故事形式讲给学生们听,激发学生兴趣和灵感的同时也赋予课堂教学新的生命活力。在讲极限时,周瑾会介绍中外多位数学家如何计算圆周率,然后用中国古代刘徽首创的割圆术,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变数一起尝试计算圆周率。在讲极坐标时,周瑾给他们讲笛卡尔凄美的爱情故事,引出“心形线”的方程,又给出北京高考试题中的心形曲线,共同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

  “有教育家精神的老师首先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对学生要有爱心。”在周瑾看来,教师这个职业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需要教师真心地付出,凭良心做事,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做老师,胸襟一定要大,为人师表要表里如一。”周瑾表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教育。

  有教育家精神的老师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对学生要有爱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言谈举止都是一种教育,当老师一定要表里如一。——周瑾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