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北京新闻

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论坛将持续至21日,呈现学术性、高端性、国际性、群众性四大特点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十件大事”发布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讯 (记者展圣洁 赵利新)9月19日上午9时许,2024北京文化论坛正式开幕。论坛将持续至21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

  今年,论坛凸显“1+6+32”特色,“1”即开幕式暨主论坛,“6”即6个平行论坛,“32”即32场专业沙龙,呈现学术性、高端性、国际性、群众性四大特点。

  9月19日上午,开幕式暨主论坛举行,围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中外重要嘉宾致辞演讲。主论坛把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对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北京经验”及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关情况进行专题报告,并揭晓备受瞩目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

  9月20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与共同进步”“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文化潮流:新兴业态与技术融合”“文化传播:影视制作与时代表达”6个平行论坛展开探讨。据悉,论坛期间,中外政要,文化、科技领域国际机构负责人,中央和各省区市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等800余位嘉宾齐聚北京,深入交流对话,携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此外,2024北京文化论坛新增与6个平行论坛配套的32场专业沙龙,并创新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9月20日下午,32场专业沙龙同步举办,32个所在地点涵盖全市9个区。专业沙龙开放部分名额邀请公众参与,预约启动首日便已基本约满。9月21日,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举办,大会旨在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领域投融资品牌活动。

  论坛举办之际,丰富的配套活动同时展开。9月19日晚,专场文艺演出在北京艺术中心上演。“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优秀视听精品展播展映、北京十月文学月、“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精品电影展映、惠民文化消费季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序举办。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

  1.首都文化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首都文化界迅速行动,宣传报道浓墨重彩,文艺创作精品频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各类媒体统筹最优资源、最强力量开展主题宣传,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人心。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一批创新举措相继出台,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彰显了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的使命担当。

  2.七根流失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

  纵然风雨几多时,归途漫漫终有期。2023年10月,历经160余年辗转,7根圆明园西洋楼汉白玉石柱漂洋过海,终于回家。同期,圆明园十二兽首中的五首在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展重聚,共叙故园新章。这些国宝级的重要文物见证了圆明园的历史沧桑,寄托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于国运兴、文化兴的美好愿景。

  3.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开放

  千年运河畔,文化风景新。2023年12月,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北京再添文化新地标。览运河文化古今同辉、见“未来之城”生机勃发,“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进一步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需求,成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4.“我与地坛”等书市书展闪亮“书香京城”

  开卷阅读皆有益,书香文韵润京城。2023年,阔别十年的“我与地坛”北京书市重启,首次推出“旧书新知”活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第十三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盛典等一系列线下书市书展相继推出,掀起全民阅读热潮,浓郁了北京的书香氛围,彰显了首都的文化力量。

  5.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溯文明起源,显大国风范。2023年9月,我国首家呈现中华文明渊源序列最完整的国家级考古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该博物馆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最突出,推出夏商周展品最集中、最典型,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历程,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6.“演艺之都”建设精彩开局

  大戏看北京,精彩不落幕。2023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打造“演艺之都”。全年共举办营业性演出近5万场,观众1138.5万人次,票房收入23.0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经典剧目魅力不减,新创作品好评如潮,海外剧目接踵而至,听演唱会、嗨音乐节、逛演艺新空间成为京城时尚。全年演出盛况空前,文旅消费热潮涌动,演艺之都开局之年成果丰硕。

  7.北京市创建“北京大视听”品牌

  视听涌京华,大幕映万家。2023年,“北京大视听”精品频出,全年推出作品412部集。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纪录片《一路百年》、网络剧《繁城之下》、网络综艺《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一系列优秀京产剧作品活跃在电视荧屏与网络平台,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中国纪录片大会、首届中国(北京)动画周、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以京产影视创新魅力引领国产影视行业方向。

  8.创新实施“‘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

  青春有你更精彩,“京”彩有你更青春。2023年,北京市创新实施“‘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赋能。全年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覆盖16所高校20余万人次,线上传播量达4亿次。理论文化名家走进高校,经典文艺佳作走近学生,高校学子登上文艺殿堂,讲述红色故事、开展文物研究、参与志愿服务、献策文化园区,开创了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9.新工体焕新亮相

  碗形看台会旧友,迎宾雕塑喜迎宾。作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工人体育场,装载了《亚洲雄风》的激荡回响,凝聚着北京的城市记忆。2023年4月,新工体在历经两年多的改造复建后整体亮相,成为全国首批、北京首座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为首都再添一座地标性、智慧型商旅文体综合体,由足球盛地到活力中心,新工体硬件升级、情怀依旧。

  10.八达岭夜长城首次在春节期间开放

  金龙璀璨耀群山,点亮红火中国年。2023年,八达岭夜长城首次在春节期间开放,“茶马互市”雕塑、“不到长城非好汉”文化墙、“幸福树”等解锁中外游客全新夜游体验。从“亮化”到“美化”再到“文化”,八达岭夜长城有效激发了夜经济活力,高质量推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三位一体的长城文化带建设。

  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发布:

  “打卡中国”成全球旅游新潮流

  9月19日上午,《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同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直面挑战与机遇、把握安全与发展、注重合作与互惠,呈现出快速回暖、积极向好的总体态势。2023年出入境人次达4.24亿,同比上升266.5%,“文化数字丝绸之路”受到各国欢迎。

  2023年全球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在国内均有上映

  2023年,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家展商参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声誉卓著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也首次迎来中国官方参展团。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联袂推出的“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呈现“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海外文化产品也落地中国。2023年中国内地影院上映进口片78部,全球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均有上映。

  中国新增4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更加丰富多元。中国已经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参与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据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统计,全球82个国家的218个团体会员中,超过半数表示愿意参与共建“文化数字丝绸之路”。

  去年中国入出境旅游人数超1.9亿人次

  2023年,出入境便利政策连续出台,掀起了外国游客来华热潮。当年中国入出境旅游人数超过1.9亿人次,“打卡中国”成为全球旅游新潮流。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推广机构、相关企业参展,非遗文化体验受到广泛欢迎。

  各国携手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修复与研究工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国际合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最鲜明的议题。“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中国探寻特色美食

  2023年,“Z世代”青年以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发起网络文化活动、参与国际志愿者项目等方式,架设起连接中外的桥梁。城市日益显现出文化交流的媒介属性,更成为中外民众文化交往的流行时尚及文明互鉴的中心枢纽。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各个城市,探寻文化景观与特色美食,体验高铁速度、便捷支付、无人驾驶等现代化成果,重新认识一个文化与科技交织的文明中国。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以全景式、沉浸式文化体验,让远在千里的受众能身临其境地感知异国文化魅力。2024年6月7日,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得到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决议通过,这正是中国为增进文化之间相互理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而做出的积极努力。国际社会对中国积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倡导全球文明倡议给予高度评价,也有10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获得中国首届“兰花奖”。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赵利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