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
| ||
|
又是一年的9月,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王旻昱回到甘肃兰州,在一所中学开始教育实习。
王旻昱2021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是第一批“优师计划”师范生。2021年,国家正式启动“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原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是“四有”好老师首倡地、“优师计划”先行地。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首次招录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
2022年7月,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入学以来的学习收获,表达了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当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同学们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
如今,第一批“优师计划”师范生已经进入大四,他们正渐渐从书桌走向讲台,之后也会回到故乡,为更多欠发达地区贡献新鲜的教育力量。
“曾经的想象逐渐变得具体”
2022年7月,王旻昱结束了第一年的大学生活,作为首批“优师计划”的学子,她与另外六位同学一起,执笔向总书记写信,汇报入学一年来的学习成长收获,坚定未来去往中西部从教的信念。
王旻昱记得,在北师大的第一年,她感觉“曾经想象中的事情都逐渐变得具体了”,以前,“当老师”对她而言只是三个字而已,而经过一年的学习,这三个字拆分出很多个问题,“怎么当老师,去哪里当老师,怎样当一名好老师。”
王旻昱和同学们没料到真的能够收到回信。当年9月7日,总书记给同学们回信,信中写道,希望他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在听到老师宣读回信内容时,王旻昱万分激动,“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我曾经受到过很多老师的帮助,因此对这个职业有强烈好感,希望未来也能回到家乡,当一位能够温暖学生的老师。”
事实上,在进入北师大之前,王旻昱复读过。头一次高考,她选择了体育相关的专业,读了一个学期,她感觉这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再一次高考后报志愿,本科第一批次,她填了六所师范院校。
她成长在城市里,但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毕业后前往县域教学的准备。现在,她更加觉得,“去了这么多脱贫县之后,我感觉地方上是需要我们的,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起了作用,这让我感觉到有成就感。”
到脱贫县去
2022年7月,王旻昱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的一所小学支教,“从设施上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从学生展现出来的状态,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后,整体的受教育环境还是薄弱一点。”
那年支教,王旻昱做六年级的临时班主任。班上有个调皮学生,晚上住宿带手机,上课时也不愿意好好听讲,但是爱打篮球。
这个孩子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王旻昱也爱打篮球,便约她打一场,“他特别惊讶,觉得为什么你学习这么好,打球也能这么好”,王旻昱说,在小孩子看来,打球是玩,“玩了就不能学习。”
王旻昱用孩子知道的篮球运动员科比鼓励他,“他篮球打得好,曾用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来形容为打球付出的辛苦努力,打球和学习是一样的,只要努力就能看到收获。”后来,在王旻昱的课堂上,这个孩子没有那么调皮捣蛋了。
此前,王旻昱接触的更多是中学生,这次和小学生相处,她发现,对年幼的孩子,培养习惯比传授知识来得更重要。
几乎是同一时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黄梓宸来到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支教。武乡县于2019年脱贫摘帽,教师力量薄弱,优质生源外流,“其实有很多本地的学生都有能力考上很好的大学,但从本地高中考出去的,每年都很少。”
那短暂的半个月支教里,黄梓宸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他早上6点与学生一起跑操,每日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抽时间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很多学生都非常优秀,不比市里的学生差。”他说,“但因为缺少教育资源,自身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缺乏人生规划指导和学习指导,所以会有很多困惑。”
那是辛苦与成就并存的半个月,黄梓宸自知短时间的支教无法传播更多的知识,但或许,能让一些孩子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支教结束前,有学生给黄梓宸写了信,至今,这些信件还被他放在学校的桌面上。
大一暑假的支教,给黄梓宸提供的不仅是一所县域高中的样本,他和同样来自北师大的老师同学们还走进当地的幼儿园等其他学校,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县域教育,“这次支教对我来说绝对是所有支教经历中最全面的,对我影响最大的。”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2024年夏天,黄梓宸和几位同学召集了三支共计38人的支教队,回到家乡崇左大新县。黄梓宸和同学们推选出已经有不少教学经验的研究生和有多段实习经历的本科生,与当地的老师们开展教研活动。他们带来在学校习得的前沿性理论,也感受一线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们分享考学的心路历程并进行学习经验指导。
他们都感受到了偏远地区对于人才的渴求,大新县当地媒体对黄梓宸和同学们的宣讲活动展开宣传。在甘肃省庄浪县支教时,学校的领导尽一切可能满足支教队的需求,“他们也会表达,如果你们能够来这里当老师就好了。”
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黄梓宸又来到了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他语速快,显得精力旺盛,神采飞扬,他已经承担起教学任务和部分班主任的工作。他的母校是位于南宁市的另外一所重点中学,对黄梓宸来说,他希望能够在学习阶段感受不同学校的文化,博采众长,将省内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家乡。
王旻昱则来到甘肃省兰州市的一所高中实习。经历过三年的教师教育,她得以在书本上学习最前沿的教学理论,在课堂上一次次进行模拟教学。
但一线的老师总能为她带来新的启发。前阵子她连续两周听一位前辈物理老师上课,“采用的是大单元的模式,大单元的模式能够将内容的广度和系统性联系得更好”,这些在课本中提到过的概念被创造性地运用到一线中,王旻昱感觉“眼前一亮”,在课堂上,能够尝试的方法还有更多。
本科三年,黄梓宸成绩排名靠前,拥有5段支教经历和多段教育实习,这些经历足以让他进入到沿海地区的重点高中,但他仍然希望能够回到崇左,“去到好学校,我能做的其实是很有限的,他们并不缺乏师资力量,反而是县域中学,可能很短的时间,就能给当地带来很大的改变。”他信念坚定,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黄梓宸还记得,学生时代他的同学们也和他一样,离开大新县,去到崇左、南宁,去到拥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城市。虽然如果留在当地读书,学生们有机会拿到政策加分,“但当时很多人宁愿放弃,也要到城里读书。”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教育资源能够更广泛地流入欠发达地区。
他的第一段支教经历,收到了回音。2024年高考放榜后,一位学生辗转从社交平台上给他留言,告诉他,自己也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师范生中的一员。他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她是受到我支教的影响,也想成为一名师范生,回到家乡。”
新京报记者 李冰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